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透视绿色发展指数:衡量地方发展和官员政绩的新风向标
2017-12-27 19:10: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原标题:透视绿色发展指数:衡量地方发展和官员政绩的新风向标

  26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

  中新社记者韩海丹摄

  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不仅展示了当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情况,还将纳入五年一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将成为各省份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专家认为,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建设的“测量仪”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相对滞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是年度评价工作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绿色发展指数采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6个方面的55项评价指标计算生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区绿色发展成果。

  “官方公布一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这在中国是首次,在全世界各国也是领先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西说,这一指数是实现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有力措施,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重点任务,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至关重要。此次年度评价设置了“公众满意程度”这个主观指标,通过组织抽样调查来了解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突出反映公众的“获得感”。

  “这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于引导地方党委和政府把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勇进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

  此次发布的年度评价结果不仅包括2016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还公布了构成该指数的6项分类指数。纷繁的数据背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衡——

  从分类数据来看,反映主要污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以及污染治理投资等情况的“环境治理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河北、上海。

  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的“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为海南、西藏、福建。

  反映绿色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生活环境改善的“绿色生活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上海、江苏。

  根据分类指数计算的绿色发展指数显示,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福建、浙江,而新疆、西藏、宁夏排名靠后。

  “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李晓西说,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战——

  此次公布的结果显示,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指数很高,但环境质量指数却很低。例如,北京和河北是环境治理指数排名前两名的地区,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却为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二。

  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环境质量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环境质量的改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和扭转过程,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严控环境污染等多角度共同发力,不断推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获得感”——

  数据显示,2016年,公众满意程度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西藏、贵州、海南,而满意程度较低的是河北、北京、天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别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为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九。

  主要原因在于二者评价重点不同,宁吉喆介绍,绿色发展指数侧重于从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多维度、多层面综合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进展;公众满意程度侧重于调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公众对反映当地空气、水、居住周边环境等环境质量状况相关指标的主观感受相对更加深刻。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