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棉花肉松搜索次数3536万事件新闻热度★★★★
【传闻】类似“肉松饼里装棉花”的视频有多个版本。拍摄的所谓“检测方法”也基本相同,都是将肉松泡水后形成白色絮状物,然后用撕扯或试图点燃等方法来证明这是“棉花”。视频当事人还言之凿凿:这么多年人们吃的都是“棉花肉松饼”。

【真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微信公众号上对“棉花肉松饼”视频进行了辟谣,称肉松和棉花的成分不同,口感也有很大的差异,用棉花冒充肉松几乎没有可能。
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轻轻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放入口中是嚼不烂的。如果真有商家将棉花冒充肉松,很容易就会被识破。
食物中本来就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可燃物,肉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肯定是可以被点燃的,并且会产生一种焦糊味。而棉花虽然也可以点燃,但因为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所以不会有焦糊味。因此,如果真的想确定是不是真肉松,可以将其点燃,闻一下有没有焦糊味。
【套路】无论是粉丝、肉松,还是烤冷面的面皮,关于它们的谣言,总是用“火烧”验证。粉丝烧着了,谣言就说它是塑料;肉松烧着了,谣言说它是棉花;烤冷面的面皮难烧着,谣言就说它是化学物质。谣言本身就是双重标准的,还请大家保持理智。
15. SB250、SK5、CTC5、bp5等臆造病毒搜索次数890万事件新闻热度★★★
【传闻】A地B医院,C日D时,E名患者感染某某病毒死亡,最大的F岁,最小的G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H媒体已经播出!近日不要吃I食品、J水果,目前K地已经L人感染!请转发给你关心的人!请群发!珍爱生命,远离病毒!
【真相】把以上“传闻”中的字母全去掉,就是一个通用的病毒谣言“模板”。这些SB250、SK5、CTC5、bp5等等莫名其妙的病毒名根本不存在。因为某个病毒不能吃食品、水果更是缺乏依据。

【套路】这些“病毒谣言”像病毒分裂般在网上迅速蔓延,虽说漏洞百出,可是“宁可信其有”的网民常常不加辨别随手转发,引发社会恐慌。除了这些根本不存在病毒谣言外,还有假借已知病毒如H7N9等编造的谣言,隐蔽性更强。还请大家以卫生部门官方通报为准。
【别信别传这些“变异”的病毒谣言!】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兰区: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园难”2021/09/07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