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贷款广告陷阱多勿轻信
2018-04-01 17:57:19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不知从何时起,无论是街头巷尾、地铁公交,还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还有电子邮件、短信微信上,开始频繁出现声称“无需抵押”“手续简单”“当场拿钱”“专业空放”的放贷广告,看似给资金紧张的朋友带来了福音,其实这些热情背后,往往暗藏陷阱。

  小郑因沉迷赌球,资金紧张,在接触到“现金贷”业务放款容易、手续简单的宣传后,便开始疯狂借款,先后在多家平台贷款近60多万元。这些平台并没有对小郑的偿还能力进行严格把关,而是给予了“热情帮助”。为了还清债务,小郑尝试打工还款,但微薄的工资只是杯水车薪。在自责和恐惧中,他先后六次试图自杀,最终不幸身亡。

  在另一起案件中,大学生小侯在收到“校园贷可分期”的短信后,联系了对方,成功借到5万元。可因中介抽走1万元手续费,他实际拿到手的只有4万元。不久后债主要求立即还清,中介提出为小侯“帮忙平账”。在中介的再次撮合下,小侯借到了1万元,中介又抽走3500元。为避免夜长梦多,小侯申请提前还款,却被告知提前还款属于违约,须支付6万元的违约金,并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小侯只好再次请中介“帮忙平账”。半年内放贷者通过类似方式,让欠款增加到上百万元,完全打乱了小侯的求学生涯。因不堪借款者的骚扰,他们一家四处躲债,如今小侯辍学在家。

  对此,安徽省合肥市工商局提醒,当你有融资需求时,不要轻信贷款广告,务必理性选择融资服务并按约定还款。一是要选择正规的渠道贷款,确认对方有相应资质,工商部门核发的经营执照和主管部门的许可缺一不可,未取得放贷资质的组织和个人发布放贷广告都属违法行为;二是在签订合同前要仔细研究,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严格把关;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图“虚荣”超前消费;四是要有诚信意识,信用贷款虽然无需抵押,但只有按约定还款才能保障个人信用。(符秀云)

责任编辑:焦志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