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援建者”张涛:震后8年,玉树废墟盛开格桑花
2018-04-25 17:21:31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刘尚君 王心怡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舍家为公,源于精神支柱不倒

  在玉树援建的三年,张涛患上了胃炎、高血压、右心室缺氧性肥大等疾病,即便如此,他仍始终坚守在项目施工一线。在偏远的高山深处,住的,是阴冷潮湿的帐篷;喝的,是就地取材的河水,烧开了上面都漂着一层白沫;吃的,是气压不够煮出来的夹生饭。面对玉树灾后重建的需要,张涛选择了坚守。

  张涛在玉树。本人供图

  当时年轻强健的身体,几年里一点点出现“后遗症”。面对这些,他非常坦然。“以前我们总说党员光荣,但是到底光荣在哪里?我想我在玉树已经找到了答案。”张涛明白,共产党员的光荣,就是在于奉献,贡献大于索取。

  更令他感动的是,像他一样的80后青年一代们,在援建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对奉献的理解,对社会的担当。单位规定两个月回家休半个月。但是各个项目工期近,任务量大,他们基本上都放弃了休假。为了早日让百姓住上安心的房子,每一个人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都在抓紧一切时间,这已经成了张涛带领的援建队的“独特气质”。

  三年时间,张涛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对于当时仅六岁的儿子而言,相伴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家人生病,他也只能在千里之外干着急。高原气压低,夜里失眠,晚上的孤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每天支撑着他的只有早日完成援建、早日让老百姓搬进新房的信念。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战,他背负的是企业对于他的信任,他背后有国家的支撑,他更是孩子的榜样和力量。

  玉树红旗小学、安冲乡农牧民住房、城镇组团住房、玉树州医院、玉树州行政中心……这些建筑的名字背后,是张涛带领的援建兄弟的辛勤的身影和挥洒的汗水。

  三江源头大美玉树,震后焕然一新的道路与建筑,更离不开像张涛这样的援建者的奉献与牺牲。

  高原在张涛脸上留下的是高原红,如同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折射出心中的澎湃,是这个时代青年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