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甘孜州九龙县海子队:大山深处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04-27 22:46:55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国际在线四川报道(张黎萍):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放眼今日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热土,都在改革中呈现着崭新的风貌。40年的光影,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没有落下任何一个地方,更没有遗忘任何一个人。

  蓝天白云下静谧的彝家新寨(摄影张黎萍)

  4月25日,川西北高原的甘孜州九龙县子耳乡万年村海子队,万里无云,艳阳高照。参与“40光影·甘孜岁月”看甘孜州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的中省州级媒体记者沿山经过33道弯的盘山公路来到海拔2650米的海子队所在地。大山深处,静谧的小山村一派祥和,壮美的山川似述说着40年来海子队脱胎换骨的点点滴滴。

  老屋新居对比图(摄影张黎萍旧照由九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低矮破败的茅草屋到崭新舒适的新房子,从靠双腿进出大山到靠车子来去通畅,从靠山吃山到靠产业致富增收......改革开放40年来,这里的村民从无到有,从生活单一到形式多样,他们用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伟大奇迹的发生。“这几年,家乡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我才两年没回家,刚刚回来却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开着小车回老家的村民穆库乌尼自言自语感叹着村子这些年巨大的变化。

  蜿蜒的盘山公路代替了昔日常年被冲毁的乡间小道(摄影张黎萍旧照由九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交通出行的改变是海子村百变之首。天堑变通途,这是通往万年村海子队交通道路的真实写照。据了解,2005年,县乡党委政府整合资金,老百姓投工投劳,修通了到万年村海子队的近19.5公里毛丕路。目前,19.5公里的毛丕路硬化工程已启动,总投资916.5万元,老百姓投工投劳,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由村委会组织施工。道路硬化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确保道路的畅通性,彻底改变海子队老百姓出行靠双脚,生产物资靠人背马驼的历史,也会将外面精彩世界的新观念、新理念带进大山深处落地生根。

  今年46岁的生产队长阿石尼古说:“13年前,我们去一趟子耳乡上,来回就要走40多公里山路。记得有次我买了把犁耙和30斤化肥,背回家整整用了半天时间,回到家累得我腰酸腿痛。但现在好了,有大路可以走了,骑上摩托车来回乡上跑一趟,1个小时简直绰绰有余。”

  村民如今从村口小卖部就可直接购买大米回家(摄影张黎萍)

  从25公里外的烟袋镇到海子队流动销售水果的小商贩李春洪一边用电子秤秤着西瓜,一边乐呵呵地讲道:“原来我根本就不会到这里来卖水果,一是25公里说起短,实际上太耗时了;二是车子进不来,完全靠背,根本不划算;三是这个山卡卡头(大山深处)的老百姓根本没得钱买得起水果。”李春洪浅浅一笑,心中掩饰不住的喜悦溢于言表。据他说,因为现在公路通了,镇上的水果摊就让他爱人负责打理,他就拉水果到邻近这几个村来卖,一天多的时候要卖400至500斤,要不了半天就卖光了。

  便利的交通不仅让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同时也带活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更使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质的飞跃。

  家家户户门前成片的核桃园(摄影张黎萍)

  近年来,九龙县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策”,因路、因地、因气候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据万年村支部书记李海虎介绍,县委县政府于2017年在万年村海子队启动了青花椒、红花椒产业发展。今年37岁的村民李海龙说:“几十年来,我们的地头(地里)种的都是包谷(玉米)、洋芋(土豆),就没有种过其他东西(庄稼)。2017年,政府喊(引导)我们种花椒了,说是以后可以卖花椒挣钱,我们很期待我们的花椒快快进入市场。”截至目前,海子队已种植青花椒100亩8000多株,种植红花椒300亩3万多株,预计在3年后结果。为确保今后老百姓的农业产品能顺利变为现金,万年村现已申请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审批中,今后将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现代经济运行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路子。

  村民正在建新房(摄影张黎萍)

  海子队寨子口,村民阿石依哈正为儿子修房的事张罗不停。如何固定房梁?如何加盖青瓦?如何做到美观大方,阿石依哈忙得不亦乐乎。当记者问及他几十年来寨子有何变化时,他说:“原来穷,穷得叮当响,记得大约30年前,我和我老婆,还有3个儿子一起住的是用石头、泥土、木板、茅草搭建的简陋茅草屋。只要吹风(刮风),屋里全是灰尘,只要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必然下小雨。现在,我给儿子修房用的都是水泥空心砖,小青瓦,塑钢窗等。按县上实施的’彝家新寨’项目,我们修新房子我们还可以去领补助2.5万元的补助,可以说活了半辈子,今天最滋润。”阿石依哈笑得合不拢嘴。

  据悉,九龙县政府于2013年在海子队实施了“彝家新寨”建设工程,全队130户人,已有100多户已新建彝家新房。一座座充满彝族文化风格的新房依山依水而建,不但做到了人畜分离,男女厕分开,更是显得错落有致而层次分明,整个寨子干净、整洁,充满生机和欣欣向荣的气息。

  家门口前的茶园(摄影张黎萍)

  另一个让村民们十分感慨的是村子里教育条件的巨大进步。据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老阿婆讲,原来寨子里是没有幼儿园的,一上学就是一年级,根本没有幼儿园一说。2013年,全县实施了幼儿教育普村工程,实现“一村一幼”即让每个村都有幼儿教育,为农村孩子上小学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海子队全队基本实现了娃娃上幼儿园100%的覆盖率。“还是现在的娃娃有福气哦,家门口就可以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条件好,路又近,老师年轻,娃娃学得到东西(知识)。”老阿婆搭着话。

  海子队寨子如今焕然一新(摄影张黎萍)

  如今,海子队村民的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了质的飞跃,各项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农村安全饮水、生活用电、手机电视机已经100%入户,村级活动室已投入使用。接下来,村民希望手机网络更加流畅。

责任编辑:邱浩
【专题】改革开放40年·40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