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深圳5月14日讯(记者 魏金金 刘园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也是民族文脉的精华。作为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一大主角,众多独具特色、饱含中华文化精髓的“非遗”亮相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鸟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约7500平方米,主要是民间美术技艺类、手工瓷器技艺类、刺绣类、雕刻与编织类和海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能够进入这个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须满足“产业化程度高”和“文化内涵深”等标准。

甘孜非遗展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汕尾非遗展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水旺作品唐三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此外,在“一带一路·国际馆”、综合馆等也有非遗文化精品亮相。一位非遗传承人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使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博会等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使非遗“活”在当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扒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铜錾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非遗芜湖铁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建窑建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责任编辑:邱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寿县:“文艺+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