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郑德荣生前始终保持着党史工作者应有的尊崇态度和学者的批判精神。资料图片
2016年1月份,郑德荣90岁时,恰逢从教65年,名流聚首,师徒兴会,郑老讲了近3个小时。他历数一生的经历,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求学到任教,从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从如何发现问题,到如何解决问题,极富感染力。台上老人津津乐道地讲,台下听众专心致志地听。“我今年90岁,再过5年,建党100年时,我与党一起过生日。”郑德荣最后说。
2018年5月2日,直肠癌全身转移的郑德荣教授在病床上摘下氧气面罩,艰难地叮嘱,让学生继续修改他已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5月3日凌晨,他安详辞世。
信仰了60多年的共产主义,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这就是“红色理论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郑德荣的一生。
郑老的世纪追求
在老邻居眼中,郑德荣老先生与常人无异。没有校长的架子,天天早上都到南湖散步,见谁都要关心关心。他最喜欢小孙女,如果路上碰见哪位,都不忘夸一夸他的孙女漂亮有礼貌。
平凡的郑老并非普通的模范人物,笃信马列主义让他走上了人生高峰。
1926年1月份,郑德荣出生在吉林延吉龙井。解放战争时期,他与3位同学忍饥挨饿,靠着每人一把黄豆投奔解放区,并被安排到东北大学继续读书。
在这所大学里,郑德荣师从著名文学家公木,那个穿黄大衣上课,平易近人的诗人。他也认识了西装革履的张如心教授。张如心早年留学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最早研究毛泽东思想,这样的名人信仰共产主义,对郑德荣震撼极大。1952年郑德荣毕业留校,做了一名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教员,“延安四老”之一的成仿吾当时是校长兼教研室主任,在世界观上彻底改变了郑德荣这个年轻人。郑德荣历经民族苦难,历尽艰辛,最终走上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东北大学的红色教育和高素质导师,成就了他的格局、品质和价值观。1953年,郑德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信仰的力量让27岁的郑德荣成为中共党史的研究者。当年在对中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研究中,他悟出: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终夺取政权,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毛泽东思想。郑德荣10万字的讲义,后来成为他第一部著作的雏形。之后,便一发不可收。郑德荣一生撰写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有50多部,高水平学术论文260多篇,奠定了中共党史的学科基础,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
坚实的治学,让郑德荣在1978年成为副教授。1983年,凭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个人品格,他出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在1986年卸任副校长职务之后,他继续在党史专业耕耘,成立了第一个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郑老的孙女郑凯杰说,爷爷给她最深的印象是,活到老学到老。
研究,永远立于潮头之上,不吃老本,自我超越。从80岁到90岁的10年间,是郑老又一个“学术黄金期”。他共承担了3项国家课题,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发表了70多篇论文,仅2011年一年,就发表文章14篇。
今年81岁的老邻居孙柏枫,从1961年起就是郑老在东北师大的同事。孙柏枫是东北师大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授,她对人体脉络的研究被郑老挖掘出来,他希望找到医学与马列的关系。“郑老师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他曾问我人体什么脉络最重要?后来我发现他问这个是要与他的研究对接。他说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孙柏枫说。
2013年郑德荣得了癌症,但他始终非常乐观,始终没有间断研究工作。
郑老的三子郑晓亮这样评价父亲,“他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此生从未动摇过”。郑晓亮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在我母亲送葬那天,他的学生在家陪他,他让学生给他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讨论问题。他说这样是对老伴最好的纪念”。
“67年干一件事,平凡处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他76岁上讲台,90岁作报告。得了癌症后他说,‘我一上台就什么都忘了’。一生奉献和坚守是郑老精神的核。”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这样评价郑德荣。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双城区完成民生微项目25个 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阳回应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儿时发生言语争执2021/09/01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