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2018-10-24 09:44:4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光明日报记者王忠耀 吴春燕

  一听到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的消息,来自北京宽凳科技的技术人员跃跃欲试,希望载有高精地图采集设备的测绘车早日驶上大桥,让这项“世纪工程”尽快出现在他们绘制的国内首张高精地图上。作为我国又一交通工程奇迹,科技与创新的不断碰撞是这座大桥与生俱来的基因与烙印。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有人评价,它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

  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此外,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

  曾参与指挥建设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工程的老桥梁专家谭国顺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他表示,“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港珠澳大桥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制定了120年的设计标准。在海洋地质标准的技术、工艺无法满足施工需要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人员依靠1986年以来湛江地区累积形成的海洋水文数据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并结合伶仃洋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120”指标的达成。

  “我们采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环氧钢筋、不锈钢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结构、工厂化制造等,集目前国内国际最好的耐久性技术,来保证港珠澳大桥达到120年的使用标准,这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自豪不已。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焦志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