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道春意,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年是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15个年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清明扫墓祭祖和踏青游春的风俗。这个清明节,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各地群众还是在保障自身安全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缅怀先人、致敬英烈、游览春景。
忆亲人,在追思里传承清正家风
“您不曾离去”“永远怀念”“愿那苏醒的万物带去我的思念”……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镇河渊村村民何云峰家族微信群里,20多条信息陆续跳出,表达着对先人的思念。
这个清明节,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少群众无法如愿返乡祭扫。网络祭扫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祭扫方式。
民政部数据显示,仅清明节假期首日,在全国2000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上,网络祭扫群众就达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
此外,到公墓、陵园祭扫的人群不再拿着鞭炮、纸钱,鲜花成了他们寄托哀思的新选择。
在云南昆明,今年74岁的市民杨青云和妻子买了126枝菊花祭奠亲人。杨青云告诉记者,以前祭扫时都是烧纸钱祭奠,纸灰漫天、烟雾呛鼻。从前年起,他们开始用鲜花祭扫,环保又安全。
“相较于形式,祭扫更应看重的是心意。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形式,当人们在内心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就是家风和精神的传承。”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 行政拘留5日!嫩江一台球厅在疫情防控期间违规经营2021/12/13
- 延寿县女法警“变身”冬奥裁判员2022/02/11
- 46岁丘索维金娜跳马险胜夺冠 锁定世锦赛入场券2022/04/03
-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