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纵观时间长河,一代代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功勋人物,始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一个伟大的名字都如同一颗闪耀的星,闪耀在新时代的苍穹。今天,让我们一起追星!

1955年10月8日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后成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今后我将竭尽努力,
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
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他一生都有这样一个中国梦。
心中装着同胞的他
自己一生节俭
他的儿子钱永刚说
父亲一个公文包用了40年。

袁隆平曾说:
“我一直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一辈子躬耕田野
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
不断刷新产量纪录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终将被这片土地镌刻铭记。

他长期隐姓埋名
潜心铸造大国重器
扎根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52年
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
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基地官兵的这副挽联
是对林俊德一生最简洁的概括。

他是
“中国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
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
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9月
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
南仁东因病逝世
为了追逐梦想
他心无旁骛
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2008年
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
归国7年时间里
他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
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他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
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
2017年1月8日
黄大年因病逝世
年仅58岁
英雄无悔
在梦想出发的地方
你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

以身许国、科技报国
四十年如一日
勇闯“无人区”
筑牢祖国“海防长城”
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
......
作为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
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
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
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
对海新体制雷达
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少年和青年的他
立志科学救国
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
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
阔别家乡30载
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问题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
我就一次流光;
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
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黄旭华说。

走过山区、到过边陲
他先后制定“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
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
研发出300多项食用菌栽培技术
培育了45个适宜贫困地区应用的食用菌新品种
帮助数万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我与木耳打了40年的交道,
更会一直‘交往’下去。”
李玉说。

20世纪60年代
在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
她接受了国家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2019年6月
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
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
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
把论文变成药,
让药治得了病,
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屠呦呦说。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
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
中国人必须造自己的飞机!”
顾诵芬曾这样说。
从无到有
他主持建立我国飞机设计体系
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
作为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
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91岁的顾诵芬院士
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核反应堆专业的大学生
1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就投身核能事业
立志发展先进核能技术、报效国家
当年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他们
喊出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豪迈誓言
坚持为国为民
矢志科技报国
王大中带领研究团队
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
先进核能技术的成功之路
建立了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不朽功勋。
- 礼赞生命2022/05/24
-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