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绿进沙退 流沙之地摇身变“绿洲”
2022-08-11 09:45:2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如今的泉水湾生机盎然。人民网顾斐菲摄

  东北网8月11日讯(记者王巍)一年前,王占奎结束了半辈子的务农生涯,来到泉水湾村当起了“日元贷款”项目(以下简称“日贷”项目)的管护员。

  乌兰县地处青海湖流域西侧的柴达木盆地,是受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十年前,乌兰县城沙尘暴极度频繁,影响了城镇和周边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乌兰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此,乌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落实防沙治沙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同时,积极勘察沙化特征,钻研治沙方法和实验,紧密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在各类沙区做了不同的调查、试验和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于2009年正式实施了“日贷”项目。“日贷”项目主要是在泉水湾沙窝通过实施4200亩的工程固沙和4600亩的防风固沙林项目,对泉水湾沙窝的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进行治理,使当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刚来这里的时候连路都没有,车子进不来,树苗、灌溉的水都需要人背进来,着实艰苦。”王占奎回忆起项目刚开始的时候。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治沙任务重、责任大。为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造林及固沙任务,乌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在一线设立由技术组、施工组和后勤组等组成的项目指挥部,指挥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和“民兵应急连”,并落实施工组、技术组、后勤组等各责任人。最后由10余名技术员和130余名护林员组成的防沙队伍,开始大规模的治沙活动。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荒漠里防风固沙绝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树苗种了就死,成活率只有30%左右。”乌兰县防风固沙工程技术人员孟女士介绍道。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工程固沙期间,乌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的干部职工们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先后用芦苇草、麦草、燕麦草等多种固沙材料铺设机械式方格沙障;用上年度冬季收割的芦苇草做成网格沙障来防沙;乌兰县还购置了大量的燕麦种子,到雨季在编织袋沙障边缘种植燕麦,长出的燕麦草与编织袋形成了双重沙障,达到了更好的防沙效果;还从宁夏引进了在当地实验成功的防沙治沙树种沙柳等。

  先易后难、由近到远。随着“日贷”项目的推进,泉水湾的工程固沙面经达3500亩,防风固沙林面积达4700亩,有效减少了扬尘、沙尘暴、大风、浮尘天气,从此乌兰县告别了“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

  三分栽,七分管。乌兰县始终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直到现在,每天都有管护员上山巡查树苗成活状况、有无牛羊进入植被区……

  管护员巡山。人民网顾斐菲摄

  如今,即便是刮风的季节,泉水湾村少有沙尘天气,泉水始终清亮亮。以前连只野兔都难得看见的泉水湾,如今野鸡、斑鸠不时鸣叫,野兔,狐狸、黄羊也经常出没。

  站在泉水湾,难以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流沙之地。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大美青海2022——全国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