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高校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效能探析
2024-06-14 14:04: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等一系列新论断,统筹推进互联网发展、安全和治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不断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坚持“政治引领”,凝聚治理合力。高校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贯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压实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以及各方直接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数字技术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赋能,加快推进校报、新闻网、广播电台以及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平台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主流舆论传播新格局,不断增强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好网络意见人士统战工作,推动统战与宣传、保卫、网信、公安等部门优势互补、共同发力,不断巩固和扩大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最大限度凝聚共识。

  强化“法治保障”,增强治理定力。网络不是自留之地、法外之地,依法治网的本质是为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筑牢“篱笆”。高校应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严格遵守宪法以及有关网络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尤其是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互联网直播、群组、音视频、跟帖评论管理规定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守好法律红线和纪律底线;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以“八五”普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网络普法安全教育活动,推动网络安全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保障师生依法安全用网,建立完善网络安全风险发现、报告、研判、处置机制,坚决依法打击造谣、欺诈、色情、低俗、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引导广大师生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合理使用网络。

  推进“德治教化”,提升治理内力。随着互联网的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加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一些网络道德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出现。高校应大力推进“德治教化”,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抢占网络道德建设制高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深入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用好网络“云课堂”,广泛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我是接班人”“重走长征路”“奋斗青春号”等网上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丰富网络优质内容供给,动员师生积极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网络文学、音乐、微电影、音视频、动漫等作品,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选树和培育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以及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网络名师工作室等,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网络氛围。

  壮大“智治支撑”,激发治理活力。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数量还存在不小缺口,尤其是实战型人才短缺。高校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重要指示精神,走好中国特色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之路。一方面,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升高校领导干部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开设“特长班”“实验班”、加强网络安全核心教材建设、举办网络安全竞赛和攻防演练等举措,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一支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应用型网络安全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邱浩
【专题】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