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丨提单产 减损耗 延链条——“三夏”一线看“中部粮仓”新作为
2024-06-15 09:03:32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新华社合肥6月14日电 题:提单产减损耗延链条——“三夏”一线看“中部粮仓”新作为

  新华社记者

  手捧着新打的小麦,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笑容灿烂。“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徐淙祥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的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田里,经省市专家组测产,最好的一块田亩产高达846.84公斤。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三夏”时节,丰收的好消息在这里传开。

  连日来,记者在安徽、河南、湖北等中部粮食主产区走访了解到,各地通过提单产、减损耗、延链条等举措,充分展现“中部粮仓”的新作为。

  多年致力于高产攻关的徐淙祥说,在他的高标准农田里,圆盘式喷灌、平移式喷灌齐上阵。“前段时间出现‘干热风’天气时,我不仅补水,还喷施叶面肥,增强抗灾能力。小麦长得壮了,穗粒也就饱满了。”在徐淙祥看来,只有精耕细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近年来,安徽统筹推进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标扩面、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集成和推广应用等措施,促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表示,通过精耕细作示范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安徽粮油单产水平和综合产能稳步提高。根据农情调度,初步测算今夏小麦亩均单产约420公斤,比上一年增加超10公斤。

  提单产可增效益,减损耗也能扩出一片“无形良田”。

  5月下旬,在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孟楼镇,10多台搭载北斗卫星系统的智慧农机在种粮大户王善学的1300多亩麦田里开展了一场机收减损大比武。

  “通过北斗卫星导航,农机在田里收割时可以自动监测小麦的高度、留茬高度、收割地块情况等信息,并能实时监控作业质量,随时调整作业速度。”襄阳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研科主任龚红碧说,从现场比武结果看,大部分农机手能将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0.8%以下。

  王善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的地亩产475公斤左右,小麦机收损失率如果降低1%,就相当于平均每亩地能多收约9斤,1300亩地就能多收约1.17万斤,按照市场价1.17元/斤来说,差不多能增收1.3万元。”

  此外,湖北也在通过提升烘干设备覆盖面减少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的损耗。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湖北新建粮食烘干中心564个,预计今年还会新建粮食烘干中心超200个,新增粮食烘干机800台以上,新增烘干批处理能力2.5万吨以上。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正展现出“中部粮仓”新面貌。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五得利集团遂平面粉有限公司内,大型单体面粉加工车间正昼夜不停地生产,每天有6000吨小麦经过高精度、全封闭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变成面粉,再通过智能化“无人仓库”转运分拨。

  当下正是夏粮收购旺季,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小麦收购点前排着长长的满载小麦的车队。五得利集团遂平面粉有限公司行政管理经理刘应琛说,联动种粮大户和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他们已经形成工贸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近年来,河南粮食产业链延伸和高端食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五得利集团遂平面粉有限公司所在的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如今已经汇聚起包括今麦郎、陈克明食品、思念食品等近百家知名企业,这里不仅加工面粉,还生产葡萄糖、果糖等产品,百亿级的食品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在绿色食品集群培育上,河南省明确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打造小麦、玉米、水稻等产业链,分地域做优粮食制品,建设绿色食品业强省。(记者姜刚、水金辰、侯文坤、刘金辉、马意翀)

责任编辑:焦志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