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力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关决策部署,紧扣兜住、兜牢、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目标要求,将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作为一项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组织成立由铁力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铁力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立足基层工作实际,首创推出“135”社会救助工作模式,即“创新1个平台、实行3个机制、建立5个品牌”,全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创新“一个平台”,以数字赋能,变“被动发现”为“主动筛查”。
为彻底改变传统“靠人查”“被动等”“人找政策”等低收入群体识别发现方式,铁力市以深化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实行“数字惠民”工程,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发建设了“低收入人口信息筛选”平台,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为低收入群体识别发现工作插上“科技翅膀”,实现了速度、准度双兼顾。下放端口,做好数据收集上传工作。将平台端口下放至民政、医保、教育、人社等10家职能单位,并组织各单位指派专人做好业务数据上传工作,经由后台智能提取表格数据,切实打通了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做到了数据共享、一键规范、统一管理,有效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负担。定期更新,做好数据清洗去重。科学设置平台大数据算法,借助数据库自动补齐人员缺失信息,对当月已纳入低收入人员数据进行定期清洗去重,并依托算法对其他风险低收入人口数据进行实时交叉比对,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省去了以往繁琐的人工操作步骤。自动识别,做好数据推送预警。对监测到的风险人员,平台将第一时间予以识别、迅速进行预警,并立即将该人员数据信息推送至所在乡镇,做到了同步识别、同步预警、同步推送,变以往“群众被动申请”为“平台主动筛查”。此外,切实发挥平台“治未病”“防未然”作用,对可能变为低收入群体人员进行提前甄别,并主动筛查推送至相关部门进行提前介入,做到先发现、先预警、先干预,形成风险人员闭环管理。平台试运行一个月以来,共收集数据2.47万条,筛查疑似低收入群体271人。在不考虑家庭财产核查程序的情况下,初步判定符合救助政策53人,其中,判定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21人,判定符合低保边缘、支出困难等其他低收入类型29人,判定符合临时救助政策3人。
实行“三个机制”,抓规范管理,变“经验为主”为“有章可循”。
坚持“线上预警+线下核查”两手抓,为进一步强化线下核查工作,铁力市大力推行“三个机制”,从文件指导、入户核查、登记造册全流程入手,做到紧密衔接、一贯到底,有效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制定“一个细则”,细化措施强指导。铁力市将现行国家、省和伊春市政策文件中与低收入群体保障相关认定办法、收支计算、审核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归纳总结,并立足基层实际进行充实完善,制定出台了《铁力市最低生活保障认定指导细则》,对重特大疾病认定、教育支出计算、家庭不动产计算等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化,为各乡镇、各部门开展低保审核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依托“一张网格”,迅速核查无遗漏。为提升核查工作效率,铁力市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化”治理优势,将核查任务落实到基层网格,一旦收到预警信息,将迅速组织全市460名专职网格员按照“网格”区划,到家、到户进行现场核查,实现信息核查“横到边、纵到底”,确保疑似风险人员不漏一人、不落一户。建立“一本台账”,全面登记有效评估。对核查确认人员,第一时间列入全市低收入群体工作台账,并纳入平台集中管理。同时,结合人员实际,将低收入群体科学区分为高、中、低三类困境程度,并分别赋予“红、黄、蓝”三色风险警戒级别,为后续帮扶和紧急干预提供依据。
打造“五个品牌”,行多元帮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施助”。
积极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格局,整合区域内各类帮扶资源,先后创立五个“帮扶品牌”,做到群众“点单”、政府“派单”、部门“接单”,推动帮扶救助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施助”转变。2023年以来,已累计发放低保资金7121.74万元、特困供养资金556.14万元、临时救助资金381.75万元。打造“花样少年”帮扶品牌。作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铁力市将困难学生作为关注重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关爱保护工作体系。2023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童心向党幸福成长”等主题活动14次,累计发放困境儿童救助补助资金103.4万元。打造“最美夕阳”帮扶品牌。持续加大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投资5128万元,建设爱心、爱颐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4个,并先后建成助老餐厅3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基本实现全覆盖,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最美“夕阳红”。打造“春风行动”帮扶品牌。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司机、采购员等90余个工作岗位。积极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2023年以来,累计落实灵活务工1296人。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低收入群体量身定制职业技能培训班,共计培训280余人次,为低收入群体打开了就业“新路径”。打造“惠农增收”帮扶品牌。作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铁力市以发展电商产业为契机,依托“铁力森鲜”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低收入群体售卖自家水稻等农产品,拓展增收渠道。创新推出“一分田”举措,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认购低收入群体自家小菜园、小果园,累计助力1307户,订购资金达66.26万元。打造“产业助农”帮扶品牌。将发展乡村振兴产业作为带动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有力举措。2023年,累计投入资金7464.31万元,实施能源类、养殖类等产业项目16个,全市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达到54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共计分配资金506.98万元,带动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
下一步,铁力市将秉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135”社会救助工作模式,推动低收入群体的精准化识别、精准化核查、精细化帮扶,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让民生更有温度,让城市更有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