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文化中国行 | 寻迹“沪派江南”
2024-06-23 15:29:32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脚踩青石板路,穿行小桥流水,枫泾古镇里白墙黛瓦的水乡民居和古朴静谧的田园风光让人在炎炎夏日寻得一处清静。感受沪派江南,这个文艺范与烟火气碰撞融合的古镇不容错过。

  枫泾古镇历史上地处吴越交汇处,现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2004年5月,枫泾古镇旅游区正式开放。近20年来,它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上海保护与开发具有江南水乡特点、传统文化特色的自然村落和城镇的一个“样板”。

  绿水河畔喝早茶的老爷叔,沿街亲切吆喝土特产的阿婆,状元坊里游览的年轻学子……长期浸润在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土壤里,人们脸上常见恬淡与平和。

  古镇旅游开发的“元老”、原上海枫泾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四云回忆:“刚开始许多人不看好,说几条河、几座桥、几排老房子,江南地区比比皆是,枫泾古镇能搞出什么名堂?”而当开发建设者研读镇志、考据史料、广泛走访调查,人们才真正穿越历史长河,在一桥一巷、一砖一瓦中寻得极为宝贵的历史文脉。“枫泾历史上出过3个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众多,这不值得我们铭记和自豪吗?”丁四云说。

  漫步枫溪长廊,游客可以阅知墙上刻着的文化名人沈蓉城一生创作的百余首诗句,了解清朝中晚期枫泾地区的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从描绘盛世繁荣的“鱼乐渡头春草生”到展现乱世动荡的“北阳村舍已荒芜”,古镇的历史兴衰和几代人的起落沉浮皆伴着诗篇娓娓道来。

  枫泾古镇有39座始建于元明清时期的古石桥以及近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既有修旧如旧的静态保护,也有文化铸魂的活态传承。古镇核心区中大街上的王氏老宅外立面还是小青瓦、观音兜、屏风墙,里面也维持着三进合院式布局,现由集书房、展厅、咖啡、文创于一体的朵云书院运营。出门走不远,另一座老宅被改造成枫泾丁蹄非遗文化展示馆,展示了当地丁蹄制作的传统技艺,既带领人们探寻舌尖上的文化之旅,也实实在在帮古镇各处售卖枫泾丁蹄的本地商户“带货”。

  据了解,古镇开发建设过程始终坚持一项原则——在制定和落实规划时,坚持传承历史文脉。丁四云说,不搞盲目的大拆大建,也不搞无中生有,新业态的引入要基于原有建筑的功能复原,原有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今年3月,《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发布,提出传承保护好沪派江南文化和特色村落风貌。围绕自然风貌、村落风貌、环境景观、文脉传承等内容,将组织系列专项行动。

  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推动特色村落风貌焕发时代活力、彰显文化价值,枫泾古镇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窗口。

  从空中俯瞰枫泾镇新元村,呈现“水围村”“村包田”的空间特征,形象地被称为“棋盘风貌区”。这里几乎维持自然村落的原始形态,村民依水而居,宅前屋后蔬果累累,大片稻田间偶有白鹭纷飞。作为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试点之一,新元村将重点挖掘乡村悠久的历史脉络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乡村风貌保护进入新阶段,乡村文脉传承也迎来新鲜血液。雕塑家谢敬山刚回家乡,正筹建金山艺术黑陶研究院和烧制基地。他最新研发的黑陶茶具将参加今年的上海伴手礼评选活动。“因为工艺、设计和渠道问题,金山的黑陶文化一度没落,我们这代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下去。”谢敬山说。

  “我们的文化品牌金山农民画,走上国际舞台;第十八届枫泾水乡婚典即将举办……”枫泾文史研究会理事俞翔讲起近期新事滔滔不绝。这个“90后”枫泾人一直见证和推动着家乡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人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焦志明
【专题】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