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鸟笼村”出非遗大师 制作鸟笼最高卖15万元
2017-09-05 11:09:54 来源:云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坚守

  必须保证都是精品不能砸老祖宗牌子

  杨春的手艺传自他的父亲,从小便耳濡目染,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鸟笼,“上好的笼子材料都是出自回龙,从挑选竹子开始,就容不得一点马虎”。

  杨春至今还遵循最传统的制作工艺,先是破竹,将整根竹子从中间切割成长1米左右的竹片,然后将竹片裹在稻草燃后的余火里加热,再根据鸟笼的形状,将竹片弯曲到所需程度,以便制作底座。

  制底座的竹片弯折好以后,在上面钻孔。孔钻好后,就开始安插鸟笼的“栅栏”。这就涉及“拖丝”,将直径差不多的竹片装入带有利刃的金属孔洞里拖拉一番,之后,适合底座的圆形竹棍就制好了。

  众多工序中,最难的还是雕刻,在杨春的工作室内,摆放着二三十种工具,仅自制的雕刻刀就有好几种。杨春向记者示范竹雕,一块竹料上,先用铅笔画上图案,再用雕刻刀一点点开始雕刻。

  35年来,杨春雕刻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形态的龙,无论何种材质,杨春都能雕刻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案。有时早上7点起来开始雕刻,一干就是10几个小时,连续几个月,才能做出一个成品。

  杨春说:“从我手里出来的每一个笼子上都刻着我的名字,我必须保证都是精品,不能砸了老祖宗的牌子。”

  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杨春依然坚信,手工制作的鸟笼无可替代。“你看看这些雕花,机械化生产根本不可能做得那么精致。”杨春告诉记者,通常问他买鸟笼的都是懂得收藏的行家,买回去都是作收藏用,不舍得用来养鸟。

  忧心

  “接班人”难寻独门手艺恐失传

  鸟笼制作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手艺人时间做长了,眼力下降、腰酸背痛、骨质增生、手脚麻木是常有的事。杨春也不例外,做了35年鸟笼,杨春落下了不少病根,眼力也在日益下降,身为非遗传承人,杨春也一直在寻觅“接班人”。

  杨春的儿子杨佳基今年27岁,此前在山东工作,杨春特意把他叫回来,指望“子承父业”,可儿子一心想做生意,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他以前在外面干赚的比我多,看不上我这手艺。”杨春因为儿子被叫回家,一直还在跟他生气。

  在当地,杨春也有四五个徒弟,其中有的学会了自己开始单干了,有的索性转行做生意了,真正能达到他的雕工水平的,几乎没有。这两年,来找杨春拜师的人不少,其中不乏省外的,但能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

  曾经有一位来自河南的学徒,来到“回龙村”,准备在村里租个房子,跟着杨春拜师学艺,无奈听不懂当地方言,沟通成问题,最终只好作罢。

  杨春说,自己最多还能干十年,不希望这门手艺就此失传。“只要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学,我都愿意免费教。”杨春说。在心底里,还是希望儿子有一天能收收心,耐下性子跟他学手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