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机制惹争议
“价格太高了,5块多一方,用来发电都赔钱了。”1月19日,广东一家发电企业分管燃料的负责人说。
由于国内的“气荒”,近期广州热电企业天然气都是从国际市场购买的,而5块多一方的气价超出了企业能够承受的能力。
近期,广东近年来上马的一批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企业,一度有一半因用不起天然气而停产。
跟国际市场价格相比,国内管道燃气的价格显然是低的,据统计,目前国内城市居民用气价格均在3.5元以内。
目前,国内实行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是国内外具有显著差别的原因。
根据目前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城市天然气价格由出厂价、管输价、城市管网价三部分组成。天然气出厂价和管道输送费用,两项价格均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制定。
以北京为例,液化石油气的价格为每罐75块,按照每罐13公斤,石油气与天然气的热值比为1R∶1.5计算,与1立方天然气同等热值的液化石油气价格是3.4元左右,比天然气高出一半以上。
“按照等热值等价原则换算,当前中国石油与天然气价格之比为1∶0.24,而国际市场为1∶0.6,部分西方国家甚至认为气价应该超过油价。”能源学家韩学功分析,目前国内外天然气倒挂,而且相比石油,天然气的价值明显被低估了。
“我国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更多是依赖进口,但中国天然气国际谈判十分艰难,正在进行的项目至少有十几个,成功的寥寥无几,主要就是价格问题,国内承受不了,即便承受了,下游买家也不会接受。”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说。
调整天然气定价机制,利用价格杠杆平衡供求关系,已经在国内业界形成一致看法。
价改方案背后的利益纷争
“正在讨论的方案有好几种,最终会采用哪个现在还不好说。”1月16日,一名参与国家发改委天然气价格研讨的专家表示。
自去年末,天然气价格改革成定局以后,不时有媒体报出各种改革方案,然而,截至目前,权威部门并没有透露相关的具体信息。
“目前能够确定的就是,肯定会涨价。”国内一家燃气分销商的新闻发言人笑言。
2008年11月,上海城市天然气率先涨价,被业界认为是天然气价格改革启动的信号。上海的试点中,取消了居民用户人工煤气超基数优惠价格,调整后的天然气价格则从此前的每立方米2.1元调整为2.5元。
紧接着,郑州将实行天然气阶梯价,即每户月用天然气量在50立方米及以下的,由目前的每立方米1.6元上调至1.95元;每户月用天然气量超出50立方米的,超出部分适用每立方米2.5元的阶梯价。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深圳、南宁、桂林等城市相继提出涨价方案,按照之前能源产品改革都是“先提价后改革”的规律,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已是迫在眉睫。
去年年底,中石油规划计划部负责人在广州某次座谈会提前“吹风”:“天然气改革方案已经进入发改委议程,2009年早些时候就可能会出台,提高天然气的价格。”
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三巨头,一致高呼涨价背后,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于近日“放风”:为鼓励节约能源,将择机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这更加强化了市场对天然气提价的预期。据透露,此前,国家发改委关于天然气价格长达半年的调研中,“成本”和“国际”是其关键词。
“至于改革方案推出的时间,也要遵循成品油改革循序渐进的方案,平稳变革,因为这将必然是一项渐进式的价格闯关,而非一蹴而就。”发改委高级顾问周凤起提到改革时间表时表示。
然而,各地的涨价潮以及目前尚没有时间表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已经触动了油气三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借垄断之利,进军天然气销售下游的步伐显然已经加快。
三巨头强势入侵
2008年12月28日,在天然气价改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天然气利用项目合作在湖南省长沙市签订框架协议。
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授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燃气特许经营权。同月,中石油先后跟吉林、湖南两个省份签订了类似经营权协议。
事实上,这只是三巨头近年强势入侵天然气产业链下游,牟取利润最大化的缩影。去年2月,西气东输二期工程的开工,也给中石油的城市管网扩张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公司的前高层领导,当时担心天然气易燃易爆等安全问题,对进入下游心存顾虑,导致决策失误,失去了借西气东输一线发展下游产品的机会。”此前有中石油内部人士表示,西气东输的二线机会,集团绝对不会再错过。
去年,中石油从民营分销商新疆广汇液化天然气发展有限公司“强夺”甘肃武威燃气经营权,就曾引起垄断争议。
中石油的战略是,以未来气源供应量作为砝码,与途经14省市进行战略谈判,确定各省市的干支线具体路线,力图将西二线的沿线城市燃气分销网络纳入其版图。
并不只是中石油有这样的计划。
据了解,中海油自2003年前后即制定了“沿海气龙”计划。以时任总经理的卫留成为首的中海油高层设想一举拿下北自大连、南到防城的所有沿海LNG项目,并用管网实现这些项目的互联互通。
然而,这一获得巨大成功的计划,被中石化于2004年与青岛市政府签订相关协议而拦腰斩断。
2006年中石化已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将原定四川至山东的天然气管道走向转往上海,实现了川气东送挤占长三角的目标。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天然气价改仍未揭开面纱,三巨头抢占城市燃气分销网络的战略,也在加紧实施。正由于三巨头的强势入侵,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否会使其获得更多的垄断利益,在讨论一开始,便引起舆论强烈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