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东方在考察山西云冈石窟窟顶遗址现场。图/社科院考古所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何晞宇
一艘阿拉伯商船,满载着中国的货物从扬州出发,在印尼触礁沉船。后来被德国人发现,打捞起来,最后被新加坡整体买下,再由好奇的由美国人拍成纪录片又出了书,将它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在揭开诱人的宝藏之谜以前,齐东方常常以上面这段话归纳宝藏的主人——“黑石号”沉船一生的境遇。而它的境遇正折射出千年以来人类海洋贸易的多姿多彩。
3月的一个阴冷的周末,北京大学考古博文学院教授齐东方来到成都博物馆,以“海上黎明”为题向观众介绍了当下海洋丝绸之路的考古新发现。成都博物馆地下讲厅的外春雨簌簌,讲厅内500多人济济一堂,聚精会神的听着齐东方讲述在印尼海港,此生最热的一次现场考古。齐东方飞快的讲述着数十万文物重现人间的经过,一张张幻灯片隋唐铜镜、长沙窑、唐青花、金银器、玻璃器……夹着东南亚的果香和海风扑向猝不及防的内地观众。
然而,他们没想到除了宝藏,齐东方即将告诉他们一个更大的秘密。

“黑石号”沉船中长沙窑青釉褐红彩花草纹瓷碗。齐东方介绍,“长沙窑已经有带红彩的,这算是一个信号,说明中国人对于釉色的掌握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百姓的口味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
1200多年前,湖南湘江边的一名窑工在瓷壶上描下这首质朴的唐诗。订货的大食(阿拉伯)客商喜欢充满东方气息的毛笔字,让这个瓷壶有机会带着江南春色跨越重洋,走进千万海里以外阿拉伯贵族的泥土房中。
然而行程还未过半,客商的船便触礁而沉。直到21世纪初,齐东方来到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保管处,看到这个“春色”壶和它的同胞兄弟姐妹们,“我到那儿一看就晕了”,齐东方形容这次邂逅时说,“书架似得(展柜),一个一个一个,一排一排一排,完好无损。这批完整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就是唐晚期长沙窑的杰作。
长沙窑瓷器是特别的,从唐以来的“窑系”家谱里,几乎不见它的踪迹。齐东方在各种文献里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句诗。但考古发掘出来活生生的长沙窑器皿却在自述它的历史,“长沙窑的瓷器是唐外销瓷器里面最主要的,同时也是由中国考古大规模发掘揭露(历史)最早的一种(瓷器)。”
齐东方介绍,过去对遗址发掘,很难发现好的东西。因为窑址留下来大部分是打碎的残品。而博物馆里面能收藏一两件就很不错了。“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货”让齐东方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许多瓷器上有文字或是图案。齐东方把上面的唐诗称作“顺口溜”,因为这些文字非常难得的反映了唐代百姓的意趣。
“长沙窑制作的产品特别接地气”,齐东方表示,“除了一般的纹样之外,很多写些字,很多都是当时的顺口溜,这种顺口溜老百姓比较喜欢,甚至题记,还有点带游戏状态。”这为研究一千多前中国社会的市井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而上面的釉色,则对中国陶瓷工艺研究和色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