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留守儿童足球队:水泥地上踢出来的全国亚军
2017-03-27 10:02: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原标题:留守儿童足球队的全国亚军之路

  斑驳的水泥地上,一名肤色黝黑的圆脸少年飞起一脚,足球划出抛物线,正中球门左上角。少年有些兴奋,抱住了同伴,圆脸笑得舒展开来。

  这位12岁的少年名叫尚国林,在年初的“花样年华杯”全国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请赛上获得了“最佳球员”的称号。

  尚国林所在的球队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迎新乡小学足球队。这支几乎全部由留守儿童组成的足球队,每天在水泥地上训练,却一路过关斩将得了个全国亚军。

  乡村足球队震后“重生”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迎新乡,地处当地西南边缘。总人口仅1.4万人、位置偏远。迎新小学在校学生328人,留守儿童占比超过70%。

  因为地处山区,操场成为了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玩耍场所。“2008年前,学校的操场还是泥巴地,那时候我们就有自己的一支足球队。”校长高晓庆介绍,2007年,这支球队曾在县一级的比赛中崭露头角,“那时候曾有过想法,想把足球这一块发展起来”。

  但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打乱了所有计划。作为重灾区之一,“汶川地震”造成绵阳市安县(2016年更改为“安州区”)47万人受灾,而117所学校房屋垮塌42.1万平方米,学校全部停课。

  灾后,重建。直到2013年,恢复元气的迎新乡小学开始重拾组建足球队的想法。“这时候已经是水泥操场了,虽然没有绿茵地,条件比以前还是好一些。”马顺洗说。

  马顺洗是这支足球队的总教练,也是学校的副校长。他回忆,那年刚组建的足球队就在安县的比赛中取得了名次。“回来以后,我就和校长、老师们商量着把足球队搞起来,让更多的孩子充实足球队伍。”

  水泥地上的小学足球场

  落实起来,阻力不小。迎新乡小学没有标准足球训练场地,只有一块50米长、28米宽的水泥地。马顺洗介绍,没有足够的资金改善“硬件”,学校从“软件”入手,“照着标准规格找焊工焊了球门,搭了一个足球室,配了100多个训练足球。”

  迎新乡小学足球队面临的更大阻力来自于家长。“也不是没有道理,水泥地跑起来难免磕着碰着,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担心得更多。”校长高晓庆说。

  高晓庆告诉北青报记者,迎新乡小学地处山区,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些是重组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普遍会有些内向、自卑,很多事压在心里不说,“比起回到家玩手机、上网,踢足球能让他们变得阳光。我们也教家长,可以拿踢足球和孩子‘谈条件’,改掉他们的一些坏习惯。”

  赢得了家长的信任,迎新小学足球队很快有模有样。水泥地上铺满绳梯,训练孩子们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废旧的、大小不一的轮胎,拴上绳子,孩子们用腰部力量拉着绳子奔跑,用“拖轮胎”增强体能。一至六年级每个班都设有男队、女队,三年级以上的优秀队员,可以选拔到校队。

  每天下午的一个小时活动时间,轮流教授足球,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全部覆盖,每周五还会定期举行同年级的班级比赛,不定期会和周边学校举办友谊赛。

  这支留守儿童组建的足球队,很快有了“大动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