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的球队“杀进”重庆
2016年,从安州区“局长杯”冠军,到绵阳市“绵州决”冠军,迎新小学足球队这匹“黑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代表绵阳市小学足球队,杀到2017年“花样年华”杯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请赛决赛场。
决赛由来自6个省市自治区的24支青少年球队,共288名球员参加。高晓庆说,比赛的地点距离学校380多公里,为了省钱,出发那天,教练马顺洗领着孩子们先坐公共汽车到安州区,再包车赶到重庆。
颠簸5个多小时,马顺洗领着一支30人的男队和一支18人的女队到达足球基地。这两支队伍里,最小的孩子只有8岁,最大的也只有12岁。进了场地,看到绿茵地,孩子们羡慕的表情让马顺洗鼻头有些发酸。而环顾周围不少来自俱乐部的青少年球队,落差更加凸显。“1月份气温挺低的,俱乐部的小球员们个个穿得厚厚暖暖的,我们学生身上的球队服装还是夏季的。”
为了尽可能减少支出,足球队的服装大多由当地的企业提供,一套100元左右,足球鞋几十元一双,“尽量保护好孩子,但价格上低廉一些。”看到孩子们脸上落寞的表情,马顺洗马上鼓励他们,“比赛比的是战术,不是衣服。”孩子们似懂非懂,但被鼓励后兴奋起来。
盼望能有一块绿茵球场
从1月19日到1月22日,比赛一连4天,历经淘汰赛、小组赛、半决赛和决赛,这支留守儿童组建的足球队,男队取得全国亚军,女队收获第五名。
高晓庆回忆,那天比赛成绩一出来就在乡里“炸开了锅”,“有家饭店给我们孩子们做了横幅,等孩子们等到晚上12点多。”将近凌晨1点,孩子们坐车回到了学校,“都很兴奋,轮流捧着奖杯,叽叽喳喳讲赛场上的事情。我也高兴,觉得我们农村孩子,也是能做点事情的。”
这和她三四年前印象中的孩子们已经有很大区别。“因为踢足球改变的细节太多了,这些留守的孩子们变得外向多了,和老师们交流自然而然也多起来。”
但高晓庆仍有一块心病。尽管家长们给予很多理解,但水泥地上奔跑,擦破、磕伤总会发生,常常这边一个孩子刚跌倒哭起来,那边又有孩子摔伤。连教练也成了半个医生,医药箱成为训练场上的必备品,“绷带、消毒水、红药水、紫药水、云南白药,都是用得最快的。”
“能有一块绿茵地就好了,家长和我们也都会放心些。”高晓庆叹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