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学家高玉麒
习近平主席访问芬兰前夕,芬兰汉学家高玉麒在赫尔辛基做了一个演讲,内容是习近平主席在过去五年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这样的论坛在芬兰每年都有,高玉麒本人作为汉学家也常常到中国参加学术交流。实际上,在中芬文化交流中,芬兰的官方和民间机构都起了重要作用。
芬兰官方的议会中芬友好小组,每年都会有中国日,向芬兰官员和民众介绍中国文化、饮食等,甚至还给议员上中文课,这个小组每年还会与中国驻芬兰大使馆合作,举行一些官方的交流活动。
而高玉麒担任会长的中芬友好协会,则是一个民间机构。自1950年代中芬两国建交以来,民间的交流就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频繁。
中国缘分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一个小岛上的办公室见到高玉麒的时候,他直接用中文打招呼,这倒不意外,但没想到的是,之后长达一小时的采访,他全程用中文。不仅如此,他甚至为采访专门准备了几页的中文资料。
高玉麒是芬兰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也是芬兰民间团体中芬友好协会会长。问起他的头衔,他更愿意用汉学家这个称号。他不仅会说中文,能看懂中文,他还可以看懂文言文。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他相继翻译并出版了芬兰语版的《古文观止》、《论语》等中国文言文作品。
一方面,他用芬兰语或者英文发表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也写一些通俗的文章供普通芬兰人阅读。他在中国前前后后呆了6年,如今他每年至少到中国访问一次。
我们的话题从他与中国的缘分谈起。高玉麒对中国的兴趣源于1980年。15岁的他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芬兰一位著名诗人和汉学家Pertti Nieminen翻译成芬兰语的唐诗宋词,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个时候也没有老师教,我就买了中文书和磁带,一遍又一遍听。”
高玉麒后来知道,早在1950年代中芬两国建交初期,芬兰就派出了第一批两个留学生到中国,两国的官方和民间文化交流也从那时开始的。在中芬建交之后和签署第一个贸易协定之前的1952年,中国一家杂技团便受邀在芬兰二十几个城市巡演,受到热烈欢迎。1953年芬兰派文化代表团访华。此后的1970年代和1990年代,芬兰相继又有两批留学生到中国。
1986年,21岁的高玉麒得到了去中国交流的机会,那一次,这批20人左右的芬兰学生代表团受邀访问中国,一呆就是两个月。“到处都去了,看了不少名胜古迹:长城、故宫、兵马俑、峨眉山等地。”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桂林等城市都走过看过。
他对中国很好奇,中国人对他也很好奇。他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用中文跟人交流,感觉非常特别和兴奋。中国人的努力勤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让他最难忘的是去四川峨眉山的那次旅游。
“我们爬峨眉山要坐火车,车票很难买,我就去跟售票的姑娘沟通。”但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姑娘能听懂他的中文,但他却听不懂姑娘说的四川话。“怎么办?
他正着急的时候,突然听到姑娘用标准口音的英语大声说:“你为啥不说英语?”高玉麒被惊到了,他没有想到在中国偏远山区居然有人可以说流利的英语。此行增加了他对中国、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