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过去(中国)政府可能认为反腐题材电视剧是一种负面的东西。但现在不同了,因为腐败是应当直面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你闭上眼睛就不存在。”《人民的名义》3月28日开播当天,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援引编剧周梅森的话报道说。
文章还写道:“在中国政府做出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承诺下,过去几年来,不少官员在反腐行动中锒铛入狱,而共产党一直认为反腐行动是一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斗争。”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标题:“(中国)反腐斗争被拍成电视”。
前文提到的CNBC新闻网站在该剧刚刚播出两天后即报道称,“迄今中国观众对该剧的反应是正面的。据报道,在视频网站试播的一集观看次数达750万,各平台累计观看次数3.5亿次。”
报道还注意到剧中反贪局官员侯亮平的扮演者陆毅的微博,称在首播当天,陆毅在微博上发出的推广该剧的博文收获了至少33434个赞。而据参考消息网-锐参考查看后发现,CNBC报道选取的大概是3月29日那天陆毅发的微博,目前点赞数已经近4.2万。

陆毅微博截图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尺度究竟有多大?
编剧周梅森接受采访时提的一个细节很说明问题:
他坦言,自己写剧本中途时还在考虑,情节到底触及到怎样的程度还最合适?结果却得到了这样的鼓励:“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我觉得所谓的尺度最大并不在于官员的职务之高,而是在于我们现在可以正视当下的政治生态了。过去这是我们做不到的。剧中的很多对话,过去是要被剪掉播不出来的。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党反腐的决心。”周梅森如是告诉《人民日报》。
看看下面的这组对话,或许你能对尺度之大略感一二——

视频截图源自网络
而早在3月24日该剧尚未播出之时,英国路透社就已经用“紧张刺激”来形容这部剧的剧情了。

路透社报道截图:“紧张刺激的电视剧让中国的‘反腐战’再掀高潮”。
从当时路透社的报道中也能感受到周梅森在创作上的“大胆”:报道援引他的话表示,“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让反腐题材作品上不封顶,天塌不下来!”
“在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前,这是部重要的‘主旋律’电视剧。”CNBC新闻网记者引述专家的话评价道。一些英国媒体也将此剧视为中国反腐的决心和力度的体现,比如路透社专门介绍了《人民的名义》背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为反腐败设立的机构之一。”路透社说,“中国将继续采取重要举措,推进制度化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