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火爆反腐剧离完美还差多少
2017-04-13 11:02:3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人民的名义》剧照。

  记者徐颢哲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有多火?看看近期的两则新闻便知道了。

  旅游网站“驴妈妈”上周末发布数据,《人民的名义》主要取景地南京的“酒店+景点”自由行订单上涨近三成,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大礼堂、青奥滨江公园、大报恩寺等取景地也成了南京游的新热点;而上周六凌晨,安徽阜阳一男子在某会所内醉酒闹事,对赶来的民警高喊:“你们无权处理我,我认识李达康书记!”

  在湖南卫视开播半个月,《人民的名义》轻松实现了“现象级”电视剧的三个指标:卖菜大妈都在谈、地铁上低头族都在看、朋友圈都在刷。难得的是,《人民的名义》的观众涵盖老中青各个年龄段。人人追看反腐剧,成了文化现象。不过这几天,一些挑刺儿的声音出现了,比如支线戏份“注水”、平行剪辑混乱、女性角色设定浮于表面等。

  观众挑刺

  看到“注水”戏份就快进

  和任何一部作品一样,《人民的名义》并不完美。有观众认为,从第11集开始,无关紧要的“水戏”比重大了。第15集里,与主线无关的郑乾和女友吃饭的戏份长达半集,这让一位观众吐槽:“这是《人民的名义》吗?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从15、16集开始,该剧的剪辑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三条主线平行混剪,总是上一秒还是紧张的查贪官戏份,下一秒就是松弛的生活戏,原来好好的紧张感被冲淡了不少。

  一到郑乾的“注水”戏份出来,不少看视频的观众就采用“快进”的方式跳过不看。对于这个人物的设置,导演李路解释:“我理解编剧周梅森想表达的意思,想在快节奏和强情节中,缓一缓。如果全是案情戏,那就是‘反腐24小时’了。”相比观众对《人民的名义》节奏变慢的质疑,行业观察者“绝对敏捷”倒有不同看法:“大家千万不要陷入节奏快就是好的认知误区,很多人说的某些看似多余的角色,全剧结束后你再回味一下,可能会觉得不多余了。这剧能引出太多思考,是以往绝大多数电视剧做不到的。”

  电视剧已经播了20多集,还出现一个有趣现象,很多观众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发问:“李达康是好人还是坏人?高育良是好人还是坏人?”剧中的京州市公安局局长赵东来,在前20集中令人捉摸不透,饰演赵东来的演员丁海峰笑言:“这个剧的人性是比较复杂的,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一部好的作品,真的不能单纯用好人坏人去衡量。”不过遗憾的是,剧中享受“人性复杂”这一待遇的基本都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