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男性角色,不少观众认为,剧中女性角色设定浮于表面、模式化,“比如陆亦可就是沉不住气的傻大妞,林华华是天天嚷着不想加班想去谈恋爱的傻白甜。”
专家观点
重要是拍了什么而不是怎么拍
虽然就叙事、剪辑、对话和导演功力上来看,《人民的名义》疏漏不少,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杜骏飞直言:“谁在乎呢?重要的是它拍了什么,而不是怎么拍,反腐剧现在重现荧屏,已经是政策的胜利了。”自称此前只看《动物世界》的他,坦言自己坐下来看《人民的名义》,是因为这部剧“真的在反映社会现实,直击国家治理的痛点,是真正的作品”。而谈及当今的电视剧市场,他有些激动,“天天演宫斗、玄幻、帝王、穿越,从不睁眼看社会生活,一个比一个怯懦;还有胡编乱造的抗日,假模假式的奢华,毫无艺术家的良知。”
《人民的名义》能有如今的热度,导演李路用“接地气、讲真话”六个字来简单概括。他认为,这部剧所表达的正是百姓和观众想要表达,却未曾讲出来的内容,“恰好在对的时间点,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塑造了这些人物,说的一些台词,正好也吻合了观众的所思所想。”
而在电视剧开播前,该剧的一大卖点即是“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当时编剧周梅森提到,剧中的贪官涉及副国级,这在此前的反腐剧中前所未有。对于这部剧的“尺度”,杜骏飞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说的尺度大小,可不是论揭露腐败官员的级别大小,而是要看立意,是舍本逐末还是正本清源?如果停留在好看、精彩、惊悚上,那不叫尺度大,那叫雷声大。”在他看来,这部剧的尺度跟现实的生活比,并不超前,“从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看,这部戏是拍了刮骨疗毒,还没拍出壮士断腕。”
延伸话题
年轻观众赋予这部剧更多涵义
希望《人民的名义》抓住年轻观众的心,李路想过许多种可能性,但绝没想到这部正剧中的几位主角成了年轻观众口中的“汉东男子天团”。才华横溢的年轻网友对《人民的名义》的各种“二次创作”赋予了这部剧更多涵义,从而使这部剧焕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活力和传播力。
清明假期过后,“达康书记”吴刚有了个洋气的英文名字叫“darkcom”,有关“达康书记”的表情包,更是在朋友圈刷屏。剧中的高育良、祁同伟、沙瑞金、侯亮平等人物也在各自“圈粉”。年轻网友还煞有介事地将剧中关系亲密的两个人物分别两两组合,在社交平台成为火爆话题。
李达康在剧中是一个一心只为GDP、没有生活乐趣、霸道甚至不讲规矩的领导,但不少90后、00后年轻人却可以跳脱电视剧原来的人设:“达康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导致妻子欧阳菁只能看一些玛丽苏剧聊以自慰,李达康的霸道也同时显出他的孤独,无形中激起年轻观众的保护欲。
这样的现象,在影视评论人杨文山眼里,是典型的“正剧萌化”,“年轻观众不再用一种苦大仇深、正襟危坐的姿态去欣赏正剧,相反,他们用一种轻盈的方式来挖掘剧中的一些‘萌点’,通过再创造形成一种次生解读文本,而表情包、剪辑视频、CP都是最流行的‘萌化’手段。”他也表示,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多少会产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分裂,在《人民的名义》传播过程中,代表官方的主流文化和代表民间青少年的亚文化实现了合流,两个舆论场产生了热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