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深情道出这番话。四年过去了, “脱贫致富从根儿上把教育抓好”,不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仍然是习近平心头的一件大事。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于内地,这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教育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教育援藏”政策,对缩小西藏教育水平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改善西藏办学条件,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西藏经济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5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部委联合印发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正式拉开帷幕。那么,“组团”怎么“组”?“教育人才援藏”怎么“援”?《方案》发布以来,实施情况又如何?
中国西藏网记者在走访国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后,把“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相关情况归纳为“五大亮点”。
亮点一: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总书记指出,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俞正声在总结讲话中也做出明确要求。中央文件明确要求“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由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发改委、统战部等部委联合提出,中组部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
亮点二:变“分散帮扶”为“集中力量”整体援建
我国的对口援藏工作已经实施了20年,在以往的教育人才援藏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派由受援地市与承担对口支援的18个省市协商决定,经受援地市分配给有需求的学校,并且以短期帮扶为主。而“组团式”教育援藏改变了过去短期帮扶的形式,以3年为一周期,将分散式的支援变为集中力量援建一批示范性中小学。
教育援藏工作由教育部统筹落实,相关负责同志不仅多次开会研究,也实地到西藏的拉萨、林芝、山南等地考察调研并看望了援藏教师,同教师们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把握整个项目实施的关键细节。

△光荣的援藏教师
据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介绍,“从组织方式来说,每10—50名教师组成一个团队,集中支援一所对口中小学,使其得到一个整体的提升;从团队组成看,一类是专任教师,一类是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受援学校的管理、教学、教研;从年级段的组成来讲,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从科目的组成来看,“数理化”教师占比达68%,从教师资质来讲,要求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良、作风上过硬,事业心、责任感要强,经验丰富、中级以上职称,同时“对受援学校也要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
“如果从这些老师发挥的作用来讲,我们首先抓住自治区最急需支援的20所学校,内地教师到西藏去,将当地教师置换出一部分向县、乡一级辐射,同时置换出一部分到内地来,这样实现交往、交流、联系感情、凝聚人心,对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都有长远的意义。”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这样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