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萨市第一小学的小学生
亮点三:组织严密,落实有力
一分部署还要九分落实。
据毛力提司长介绍,《“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底出台以后,第一批支教队伍88人在2016年4月份就已经进藏,他们作为管理人员先进入当地调研、熟悉情况,因为要负责学校的统筹管理,就需要把西藏的情况、学校的情况、教师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然后再带动专任教师去掌握情况,而第二批进藏的专任教师先后在2016年9月份也逐步到岗,《方案》要求的800人就此全部到位。“十三五”期间除800人进藏援教外,还计划每年从西藏自治区的幼儿园中小学、中职学校派骨干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干部400人到教育部直属学校和对口援藏省市学校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培训。
《方案》实施后,西藏自治区专门成立了“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领导小组。
何光彩副司长介绍,自治区层面高度重视,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任“小组”组长,自治区教育厅内部也成立了6个领导小组,调动了大量的人力投入这项工作。从对口省市来看,专门有对口支援西藏的协调部门,由教育部门逐级把任务分解到相关的地区和学校。对于教育部直属的20多所高校的附属中学、附属小学,也选派了一定数量的教职员工前往。事实上,各地中小学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教学任务,能够“勒紧裤腰带”选派教师出来,实属不易。组团“组起来了”,就要看这支队伍“援藏”怎么“援”了。
亮点四:援藏教师排除万难精神可敬
援教的800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首先是克服了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的困难,其次是进入岗位后马上就承担起教学、管理、教研各方面的大量工作,他们任务很重,不仅要开展教学工作,还要帮带当地老师,给藏族教师培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常常还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教学理念的矛盾也是援藏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协调,如何了解师生的实际水平,如何调整思路同当地对接,这些问题都摆在援藏教师面前。
让毛力提印象很深的天津一位支教老师,因为在交通出行上不想给当地添麻烦,就自掏油钱把私家车开到了西藏,“确实带着一种激情和感情,有的同志在西藏生病,回内地就医康复以后马上又回西藏工作。”
亮点五:“传帮带”显成效,专人跟进实施情况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这些援藏老师到西藏学校后不仅帮助完善制度建设,专任教师到位后还与当地教师一一结对,并通过援教老师们开展同内地学校的‘手拉手’交流活动,将网络教育资源带过去,实现内地学生同西藏学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受到西藏当地老师的热烈欢迎,就如同师傅带徒弟一样,“手把手”地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教研等方面“传帮带”。据何光彩介绍,为了把“组团式”教育援藏这项工作做好,在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政策。为了保证这项工作可持续,还专门安排教育部民族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一个课题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工作和课题同时进行,由专人跟进来定期或不定期的了解项目实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