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默个人供图
中国西藏网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产自海拔4000多米草原上的牦牛肉,通过‘互联网+ ’经营模式实现精品销售,半个月时间就能通过政府统一收购3800多头牦牛,每斤投入到市场中的牦牛肉都会进行编号,有‘身份证’。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供需矛盾,帮助牧民致富,还解决了草畜矛盾,促进草原生态平衡。”谈到“互联网+ ”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默随口就能说出自己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的典型案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占比达到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到2020年底,西藏将实现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5%,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超过34万户。
陈默说,虽然西藏固定宽带用户比例还不是很高,但是手机网民的规模还是很大的。2016年到日喀则市调研时,他发现,作为连片贫困最严重地区之一的南木林县,每个家庭都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年轻人基本能够保证每人至少一部手机,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购物,都非常便利。
△一名女士在VR体验区戴上VR眼镜体验西藏美景。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2016年底在拉萨正式上线运营的西藏锦绣商品交易中心,采用‘大宗商品交易+网上商城+现代物流+实体体验店’的商业模式,使西藏大宗商品交易进入‘互联网+ ’时代,有了这样的‘网上天路’,西藏的特色优势资源再也不愁难以走出高原。”陈默说:“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西藏物流系统相比内地而言建得比较慢,为此,国家在那曲建立了一个很大的物流集散中心,这对整个牧区的畜产品互联网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互联网+电商”相比,陈默说自己对“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教育”的体会更加深刻。他从2010年开始在西藏的乡村基层进行的大规模调研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教育方面,感觉到这也是最能凸显西藏互联网发展成就的两个领域。例如,西藏自治区自2014年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平台的整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藏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力推动了各类远程教育,特别是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