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开手机“推门而入”圆明园

上下天光

方壶胜境
圆明园,万园之园。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一场大火,使盛景毁于一旦。今年是圆明园建园310周年,清华大学教授为圆明园送上厚礼。昨天上午,清华大学宣布,历时15年,该校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带领80余位专业人员,利用数字技术使圆明园“重生”,大家通过一部手机,即可穿越康乾,畅游盛景。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百余年建设,终成万园之园。无奈,强盗火烧,今日已难亲见盛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和80余位专业人员,历时15年,遍览万余历史档案,拿出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借助数字技术,造出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重现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此前,一些影视剧中,也曾出现过圆明园的景致,但在郭黛姮看来,真实度并不高。影视作品中的场景有的是根据乾陵四十景图而来,并非完整原貌;有的则是想象虚构。今年已年过八旬的郭黛姮,是梁思成的弟子,她谨遵恩师的教诲,遵循“尊重历史,力求真实”的原则复原圆明园。目前,复原景区已达全景的60%,一柱一梁,均忠于史料。
令郭黛姮遗憾的是,由于史料缺失,再加上圆明园不少遗址被办公用房或是学校占用,难以进行考古,因此,一些景致的复原工作目前尚无法展开,未来将依据最新的考古成果,努力扩大数字复原的研究范围。
研究团队从历史、人文、建筑技术、园林种植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在勘查、测绘、研究已有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史料,结合《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起居注》《穿戴档》《御制诗》的记载,研究圆明园中各类人物及其活动特点,力图重新发现圆明园的造园特点。据统计,团队遍览的历史档案达10000余件。
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关注“数字圆明园”微信公众号,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穿越”至康乾,游览圆明园。在公众号中回复正大光明、海晏堂等关键词,可身临其境,360度游览景区;周边的建筑,也可推门而入,遥想皇帝当年理政、游园之景。
5月18日,中国园林博物馆将展出“数字圆明园”相关成果。未来该团队数字复原技术还将用于复原开封古城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