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长调悠扬70年——内蒙古辉煌70年系列述评之文化建设篇
2017-08-03 16:07:39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3日电 题:长调悠扬70年——内蒙古辉煌70年系列述评之文化建设篇

  新华社记者 魏婧宇、哈丽娜

  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曾有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打马走过,留下璀璨的文化印迹,共同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上的人淳朴敦厚、真诚豪放,草原上的舞刚柔并济、热情奔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浑厚、声调悠扬。歌声从远古走来,带着时代的跫音;歌声在现代回响,更添华章溢彩。

  文化似笔书写品格

  自古以来,多个民族在内蒙古这片辽阔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等历史文化,留下长调、呼麦、马头琴、安代舞和元上都、辽上京、成吉思汗陵等文化遗产。内蒙古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开放融合、自然奔放的品格早已融入文化血脉。

  蒙古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劳动中的一举一动、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艺术的灵感。挤奶舞、筷子舞为劳动插上艺术的翅膀,马头琴、长调、呼麦展现了大草原最质朴的声音。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长调,在蒙古族形成之初就已存在,纯朴自然的风格跨越千年仍未褪色,成为内蒙古第一个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蒙古族短调民歌与汉族的爬山调结合,诞生了漫瀚调;借鉴汉族评书形式,用蒙古语说唱历史故事,形成乌力格尔。在内蒙古,伴随着民族相亲,文化也逐渐相融,形成了兼具多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这些文艺形式又为各民族同胞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

  内蒙古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9项,自治区级4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似潺潺流水,穿越时间长河,滋润人的心灵。各类文化遗址则似如椽大笔,记录下历史沧桑、文明演变。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红山文化遗址、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群、阴山岩刻遗址群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随时准备着将草原文化讲给世界听。

  文化若水百变百新

  草原有多辽阔,草原儿女的歌声就有多宽广。为了让歌声更嘹亮、文化更繁荣,内蒙古近年来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

  2009年,乌审旗出现了一股“马头琴热潮”,当地政府开始推广马头琴普及活动,从培训30名马头琴教员开始,在全旗培养出8000多名马头琴爱好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区,通过与民间的接触获得新生。在内蒙古,能看到幼儿园的娃娃上完英语课,又上摔跤课,舞蹈爱好者将安代舞改编成广场舞,退休的老人在社区大学学习马头琴、皮雕画。

  非遗的保护有民间助力,也离不开政府主导。内蒙古设立了13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对70多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与207位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

  在表演中传承,在舞台上保护,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乌兰牧骑被称为“文化轻骑兵”,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特点。自1957年成立第一支乌兰牧骑至今,内蒙古草原上共有75支乌兰牧骑,每年为农牧民送去百余场歌舞盛宴。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下基层演出7000多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场场的表演,传遍了整个内蒙古。

  草原上的文化保护者,还有马背文物保护队、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草原神鹰”边境地区文物保护组织,守护着内蒙古2.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