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39.5倍,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已达约200亿元
放眼整个华北,塞罕坝以及周边承德、张家口的大片绿水青山,为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厚重而坚实的保障。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树,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至关重要,有了树和森林,土地、山川、河流以及人类才能生机盎然,生生不息。
塞罕坝七星湖,在100万平方米的湿地范围内,分布着7个天然湖泊,空中俯瞰,形如天上的北斗七星。现在,七星湖已有些名不副实,变成了“八星湖”。塞罕坝林场职工刘静笑着说:“这几年,森林植被增加了,林子更绿了,降水增多了,七星湖湿地的面积也扩大了。2015年左右,这里新冒出来一个水泡子。”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一片林,就是一个蓄水池。塞罕坝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滦河是京津的水源,七星湖的水流向滦河,润泽京津。塞罕坝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
“华北绿宝石”,塞罕坝实至名归!
她阻击了“沙魔”。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她净化了空气。森林是地球之肺,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产生氧气55万吨,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森林中“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的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8.5万个。
她调节了气候。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
她庇佑了生物。“布谷,布谷……”清晨一开窗,布谷鸟和昆虫的鸣叫声就扑面而来。如今,塞罕坝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4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9种。
她还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片森林每年可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75万吨以上。对于气候变暖日益严重、高温热浪频繁袭来的世界,这座由中国人的双手长期艰苦营造的绿色长城,弥足珍贵。
“塞罕坝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区位,处于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山地的过渡地带,是多条河流的源头,阻挡北边风沙南侵,对于其南面的京津唐地区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及生态学专家沈国舫强调,“塞罕坝的这一大片百万亩森林,不仅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大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成为碳汇库,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中国林科院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39.5倍;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据测算,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目前已经达到约200亿元。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这片绿色,早已向承德伸展。在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示范带动下,承德市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全市森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5.8%提升到现在的56.7%,增长了9倍,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说:“华北唯一一个不缺水的城市,是承德。承德一年产生水资源量达37.6亿立方米,流向京津的界面出水量达22亿立方米。弘扬塞罕坝精神,对承德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这片绿色,早已向河北铺开。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口塞北、承德丰宁千松坝、围场御道口等地大力植树造林,阻挡风沙南下进犯华北。在首都正北方,形成了一道宽约30公里、长约36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构筑起更为牢固的京津冀生态防护林体系。河北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增加到现在的32%,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内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由沙尘暴加强区转变为阻滞区。
塞罕坝的生态,虽然恢复生机,依然非常脆弱。
走在林中、山间,“豆包地”的地质结构,时常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上面是花草树木,下面是薄薄一层黑土,黑土之下,就是石质山地或黄沙。土壤贫瘠,一旦破坏,“豆包”就会“露馅”,生态就会恶化。走在一些植被覆盖的沙丘之上,我们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踩下,就可能毁绿起沙……
草木无言,行走在塞罕坝,这里的一草一木却提醒我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们应该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倾力保护绿水青山,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山水不语,行走在塞罕坝,这里的一山一水却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是优质的生态产品,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她正如人们理想中的金山银山一样无比贵重,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珍惜!
7月下旬,凌晨时分,晨曦微露,七星湖已然聚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人们共同期待壮观一刻。“出来啦,出来啦!”四点多钟,太阳从东方的青山上微微探出了头,大家欢呼雀跃。一轮红日缓缓上升,明媚光芒洒向大地。
一代接一代的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爱林,赢得了光明的今天和未来。
为了这绿水青山,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植绿荒原,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终生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用忠诚和执着凝结出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共和国不会忘记,老一辈人筚路蓝缕、伏冰卧雪、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
共和国不会忘记,新一代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绿色发展的接续传承。
共和国不会忘记,曾经沧桑的塞罕坝恢复成为“美丽高岭”,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生动范例。
历史的如椽巨笔,为新中国留下了“塞罕坝”这段充满正能量的记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中国绿”。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深绿,浅绿,墨绿,嫩绿,油绿……塞罕坝的绿,诗意盎然,灵动飘逸,让人遐思无限;塞罕坝的绿,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浸润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