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白音格尔草牧场。华维光摄/光明图片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牧民的孩子在蒙古包门前玩耍。新华社发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牧民用太阳能提水设施饮羊。新华社发
【守望相助七十载壮美亮丽内蒙古】
有人说,原生态是她的底色。看那草原的起伏,天空的高远,奔腾的牛羊,以及密林深处的鸟儿;
有人说,独特的文化是她的魅力。看那悠扬空旷的长调,热情奔放的安代舞,低回婉转的马头琴,还有独特文化养育的善良淳朴的人;
还有人说,内蒙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代表了一个意象、一种美学、一种生活方式,是万千都市中人魂牵梦萦的“诗与远方”。
70载春秋逝去,内蒙古展示给世人的既是新鲜现代的边塞风情,也是古老珍贵的苍穹本色,更是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北疆乐章。
15天,5000公里,从林海到草原,从边境到内陆,从赏景致到看发展,从听故事到探人心,一路行进,只为用脚步丈量内蒙古变化的轨迹,以真心感知内蒙古前行的动力。
回内蒙古,去建自己的家园
一个家庭和一座边境乡村的时代变迁
“因为一条布拉吉,我爷爷在俄罗斯追到了奶奶。”中俄边境,67岁的曲德新讲起家族往事。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地处额尔古纳市西北部,西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这里的边境线长约75公里,辖区总面积约20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400人,其中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约占56%。
20世纪初,曲德新的爷爷曲洪生和几个同乡一起去了俄罗斯赤塔州。在那里他遇到了俄罗斯姑娘阿西妮娜,并发起爱情攻势。不过她给他出了道难题:一条布拉吉(俄式女裙)。
“那时候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相对落后,所以她半开玩笑地提出这个要求。没想到我爷爷当真了。”曲德新笑了起来,“他从俄罗斯骑马回到中国,再从满洲里一直到呼伦贝尔,花了几天几夜,终于把一条美丽的布拉吉交到了心爱的姑娘手上。奶奶被这个疯狂又实诚的中国小伙儿感动,真的嫁给了他。”
婚后,曲洪生思念祖国心切,举家迁回恩和。这块土地逐渐聚集了更多从俄国返回的中国人与俄国人。他们住在温暖的“木刻楞”中,吃着列巴、奶油、苏巴汤,过着“巴斯克节”,保留着最原始的俄罗斯民俗。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持和当地人民的努力下,恩和,这个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于1994年正式成立。
曲德新正是第一任乡长。自打上任起,他便开始投身于家园建设:通路、通电、通水,危房改造,林场改革。这位老党员在退休后又成为乡里开拓“俄罗斯民俗风情家庭游”的带头人。每天,曲家人都站在自家大院前,唱着俄罗斯民歌,欢迎远方到来的客人。
看着老乡长初尝甜头,乡亲们终于放开手脚。人们将自家小院拾掇得精致整洁,红红火火搞起了家庭游。2016年,恩和乡旅游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1.8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家庭游户均纯收入约9万元。家庭游成为恩和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
俄罗斯族民族乡也不全是俄罗斯族人。事实上,蒙古族、鄂温克族、满族、达斡尔族等近10个少数民族的人都生活在这里。“民风淳朴是这里最大的特点。”曲德新说,“各民族团结和谐,谁家有事,大家都互相帮忙。”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长达4000余公里的边境线,那里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发展3个专项规划的出台,使自治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全区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下发《关于帮扶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聚居区工作的实施意见》。3年来,对口帮扶的自治区15个厅局共落实资金1604万元,为恩和乡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俄罗斯民俗馆、旅游公厕等设施。与恩和同属呼伦贝尔市的全国“三少”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也都享受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现在,曲德新的儿子曲波也进入乡政府工作,为恩和的未来注入一份新力量。一个家庭的历史,见证了一座乡村的变迁。恩和从偏僻落后之地转变为民俗家庭游的首选之地。曾经寂静的山乡迎来了车水马龙,温饱线上的人们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