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一样的苍穹本色,不一样的“诗与远方”
2017-08-09 12:09: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梦 李笑萌 高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从辽阔草原,进军“中央厨房”

  一头牛和一只羊的现代化轨迹

  从走上大转盘,到走下大转盘,一头牛平均花费8分钟。一圈过后,10公斤新鲜牛奶便潺潺流出。

  在赤峰澳亚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的挤奶大厅,这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转盘式挤奶设备上,每头牛每天4上转盘,每个大转盘每次可容纳80头牛,整个公司日产鲜奶量达220吨。这些鲜奶被立即运往伊利、蒙牛等乳制品企业,经加工后,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超市里。

  泌乳牛舍、后备牛舍、断奶犊牛舍、犊牛岛、精料库、干草棚、赶牛通道、挤奶厅——在公司大厅,透过24小时监控器看到的这些场所,是每一头牛行走过的轨迹。从出生到配种,再到产奶,一头牛约需要23个月的时间。

  依托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优质丰富的牧草资源,不少企业将发展的目光投向这片广袤的土地。而企业的大量进驻、先进技术的运用,也让草原人民传统的畜牧业,迅速步入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赤峰澳亚现代牧业有限公司项目厂长沈青说,如今广袤草原上的牧民们,再不似当年一般靠天吃饭。“种+养+加”一体化时代到来,让每一个新开发出的项目、每一个新矗立起的工厂,都成为“牛羊的中央厨房”。

  距离赤峰400公里之外,在世界著名的四大优良草原之一——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一幢纯白色的厂房里,待宰、屠宰、排酸、分割、精深加工、清洁生产、速冻、冷藏、冷链运输、冷链销售,64道工序、18个关键控制点层层把关,每一只羊的轨迹,也被精密计算着。

  2016年9月,“国际标准化牛羊肉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在锡林郭勒盟大庄园肉业产业示范园建成并投入生产,产业链条涵盖了饲草种植、牛羊繁育养殖、品种改良、屠宰与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整个厂区产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宽阔的园区中,通体纯白的厂房最为引人注目。走进厂房,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正在紧张作业中。数据显示,整条流水线日屠宰肉羊1万只,屠宰肉牛500头,年加工生产10万吨肉制品,年产值近50亿元。

  “锡林郭勒大草原碧草如海、牛羊成群,是世界级的天然牧场,我们正在致力于让这里的牛羊肉加工业能够与优质良种肉牛、肉羊相匹配,并将其转化为高端商品。”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前,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喜良说。

  对畜产品加工行业进行整合提升,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将进一步引领带动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展示用的冷冻柜里,是精挑细选、精心包装好的一块块羊肉。越卖越小,越卖越精,标志着产业从低端逐步迈向高端,产品从初级肉产品逐步迈向高端消费商品。随着市场的不断打开,售价和收购价相继提高,最终获益的是草原上的牧民。

  去年内蒙古牲畜存栏连续12年超过1亿头只,达到1.36亿头只,京津地区的优质牛羊肉产品超过一半来自内蒙古。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日益发达的配送体系,内蒙古新鲜牛羊肉在出厂后,可以迅速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今天,人们通过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对每一块牛羊肉进行准确“溯源”。从辽阔草原迈向“中央厨房”,在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中,草原上的牛羊所走过的轨迹,也成为一条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轨迹。而这,也正在成为内蒙古蓬勃发展的加速度。

  “一种精神,它永远不过时”

  一对姐妹和一支队伍的赤诚初心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我多想和你们一起/在暴风雪中/在大草原/看守公社的羊群”29年前的一个夏夜,海子写下《远方——献给草原英雄小姐妹》,道出千万人的心声。

  在孩子被普遍呵护的当下,人们很难想象两个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能做出此番壮举:

  1964年的一天,当暴风雪袭来,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为了不使生产队的384只羊遭受损失,赶着羊群在暴风雪中坚持一天一夜,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事迹,相继被写成歌曲、搬上舞台、拍成电影,姐妹俩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53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女孩已经年过花甲。姐妹俩始终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用自身行动诠释着爱国、敬业、责任和担当。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编排创作的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谢幕时,响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走上舞台的龙梅感慨:“我老了,但我仍然怀念草原、怀念家乡,如果再让我回到那一年,为了国家、为了集体,我仍然无怨无悔。”

  姐妹二人这些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当时为什么不把羊群丢下跑回家”。玉荣说:“那场暴风雪,有人说是奇迹,有人说不可思议,其实答案很简单,珍爱生命,善待自然,是我们草原人民永远不忘的信念。”

  2015年,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中,“草原英雄小姐妹”名列其中。退休后,姐妹俩没有闲下,时常奔赴各地与青少年进行交流。玉荣坦言:“我知道,今天的孩子们同样能够做到,而且比我们做得更好。”

  “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鸟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由锡林郭勒乌兰牧骑打造的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正在锡林浩特歌舞剧院上演。第一支乌兰牧骑正诞生于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一幕幕乌兰牧骑人演出、劳作的动人场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老一代乌兰牧骑艰辛却美好的旧时光。

  对于草原上的人们,“乌兰牧骑”是一个永恒的符号:1957年初,自治区文化厅根据牧民群众实际需求和牧区特点,提出在牧区和半牧区搞小型的、流动的、综合性的文艺工作队。它的名字就叫“乌兰牧骑”。

  这绝不仅仅是一支普通的文艺队伍。过去,他们在演出间隙,为牧民洗衣做饭、剪羊毛、照相甚至理发,今天,他们还在坚持宣传、辅导、服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任凭时光流转,乌兰牧骑人始终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温暖和感动着草原上的人们。

  “我们活跃在草原、戈壁、农舍和蒙古包之间,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绝大多数演员都在牧区长大,他们清楚地知道这里生活的人们的习俗和他们的需求,在舞台上表演的也都是属于自己的、充满感情的东西。”《我的乌兰牧骑》主演乌日嘎说。

  60年来,乌兰牧骑队伍已经扩大到75支,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从勒勒车变成了汽车,灯光舞美设施也逐步迈向现代化。此外,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将“草原舞台之风”进一步刮向了世界。

  “今天,我们的演出条件有了飞跃式发展,旋转式舞台、灯光的加入,为演出效果增添了光彩。但是,乌兰牧骑永远和当初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乌兰牧骑精神永不过时!”演员斯琴巴特尔每每说到“精神”一词,都会情不自禁攥起拳头。

  56岁的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团长、舞蹈家孟玉珍清楚地认识到这支队伍的使命:未来,还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之路,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扬正气的作品。

  龙梅和玉荣早已不再是孩子,乌兰牧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但这一对姐妹和一支队伍身上蕴含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化为这里人们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它经过岁月洗礼,愈发历久弥新。走近它,也就走近了内蒙古砥砺奋进的初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