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车位共享还要迈过三道坎
虽然“共享停车”的理念正在普及,但具体到实践上,还有不少挑战待解决。
首先,协调存在较大难度。北京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士表示,该区域内具备停车资源的单位,大多数是国企总部和市级单位,出于安全考虑,这些单位对向社会开放共享停车资源存在为难情绪,协调难度较大。
“车位共享不像车辆共享,后者只要车主同意就可以了,而前者还需要与小区物业进行沟通,以免影响他人生活。”ETCP副总裁朱凯表示。而上海的指导意见也提到,全体业主共有的住宅小区开放内部停车设施,要通过业主大会决议。
其次,信息化改造需要一定费用。车位共享,并不是只要把车位拿出来就可以了。还需要对传统的停车场进行改造,将车位信息接入云端,并通过各类APP接触消费者。
“共享停车的基础是智慧停车。”朱凯说,包括闸机、收费系统等软硬件在内,一个停车场的改造费用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何分摊这笔费用,需要各方进一步协商。
此外,安全管理的责任也在加重。根据行业数据,在进行信息化改造并接入移动互联网平台后,一个停车场的车位利用率可以提高30%。但车流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安全管理责任的加重。
记者在上海交大停车场了解到,对外开放后,停车场在入口及地库都配有充足的值班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以免产生道路堵塞或剐蹭事故。北京建工三建公司表示,内部停车场向周边居民开放后,专门升级了监控系统,以确保能看到停车场的每一个角落。
共建共享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合力
共享模式的出现,为缓解“停车难”提供了有益尝试。
其中,市场调节是“共享停车”的重要驱动力。北京光大大厦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很早就对停车楼的“错时停车”进行了探索:工作日白天供写字楼用户使用,工作日夜间(18时至次日7时)和节假日全天向周边居民开放,每个车位收费300元/月。此举既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难,又避免了资源闲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朱凯告诉记者,通过投资停车场的信息化改造,停车类APP可以从车位利用率上升带来的增量收入中获得一定分成。此外,还可以探索广告业务、汽车租赁等多种盈利模式。
企业愿意探索,也需要车主的配合。上海捷停停车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汤传硕表示,共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很多细节。例如,夜间空闲的车位白天要还给业主使用。遇到车主超时停车,系统会提前发送提醒短信。如果车主多次超时停车,会被系统扣除信用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一大关键。
政府方面,各地纷纷开展的立法工作为“共享停车”提供了基础保障。北京市交通委停车管理处处长穆屹认为,推进共享停车,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整合能力,通过建立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城市的停车资源。对停车规划、投资、建设、验收、运行、执法等多个环节,要做到信息摸得清、问题解决准。
“这样做的核心,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穆屹说,停车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多部门、多利益群体。要以停车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载体,做到政府引导、市场运行、市民受益,这是共享停车未来探索的方向。记者何欣荣丁静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