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大学生做国际义工:时尚背后有多少坑
2017-08-21 11:04: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追求“公益光环”不是只有国际义工一种方式

  当“国际”和“公益”碰撞在一起,“国际义工行”这样的模式既满足了大学生们出去旅游的心愿,又能让他们收获各种高大上的经历和光环,也让自己向父母申请旅游时多了不少难以反驳的理由。

  然而,出国做义工真的能达到学生期待的“高大上”的目的吗?

  “我到底是为了支援别人还是在帮助自己?”国际义工活动的确可以为落后地区提供人力物力的帮助,但对于许多出国党来说,其主要目的并非于此。

  众所周知,欧美国家的志愿服务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更将志愿服务纳入了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因此,义工经历也成为大学生申请国外高校的一大加分项。不少“出国党”将这一纸证书视为迈入国外名校的重要砝码,不远万里的义工之行只为在履历上重重地写上一笔“海外志愿经历”。

  吕苏奇是一名留学美国的大二学生,暑假回国后她又匆匆赶往越南参加为期三周的义工项目。她坦言:“我未来计划申请美国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海外志愿医疗服务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经历,否则自己根本没有机会与他人竞争。”

  许多国际义工组织也恰恰抓住了学生的名校情结,着力宣传志愿者证书在申请学校或求职时的含金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但有留学机构负责人表示,志愿经历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必备项、唯一项,有了证书就能进国外名校,则未免有些混淆视听了。

  当回到项目本身,大学生们所从事的义工活动究竟能给当地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周月告诉记者,成熟的义工大多具备教学、救护等专业技能,且必须经过报名、筛选、面试、培训等流程才可开展志愿活动。“但一些组织准入门槛过低、放水严重,使得义工们到了志愿服务地点后往往感到很无力,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即使做了也有种帮倒忙的感觉。”

  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国内热门的一至三周短期义工项目,由于时间较短,让他们来不及真正进入角色,因此无法给予当地太多的实际帮助。周月在国内从事过长期的志愿工作,对此深有体会:“像孤儿院、特殊人群等应得到长期陪伴,义工的频繁更替反而易造成这一群体安全感的缺失。”

  对于暑期居高不下的国际义工热,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有义务提醒学生确保自身安全,学生也需事先了解清楚。确保项目本身的安全性并获得监护人同意。

  “学校不排斥学生利用暑假参与类似项目,但建议先在国内积攒志愿服务经验,出国才能达到更好的公益效果。”王欣表示,不少高校团委、学生工作相关部门都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团队,前往国内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学生大可通过这一官方渠道实现义工梦想。(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记者叶雨婷实习生沈曼怡刘梦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