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1亿学生换教材,今后怎么学?怎么考?
2017-08-31 15:44:4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佘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提高兴趣和思辨能力:先认天地人,再学abc

  这次调整的教材,按照通常理解属于“文科”,知识记忆型内容比较多。但根据专家们的介绍,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会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材的立足点是学生怎么学得好,而不是老师怎么方便教。

  以语文为例。过去都是一年级开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新教材改为把拼音学习推后1个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孩子对语文的第一印象是天、地、人、你、我、他,而不是字母abc,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温儒敏认为这个顺序的改变别有意味,“要帮孩子找到对汉字的原初感觉,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当然,更现实的考虑是,现在很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了,英语跟bo、po、mo、fo混在一块儿也很难区分。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综合素质”,在新教材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被认为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

  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

  历史教材同样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从教材设置上,更强调探究活动和材料研读,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知识,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新教材将过去课后练习题当中的填空题、名词解释等需要机械记忆的题型,改为了活动分析的综合思考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

  另一项比较大的变化是德育课变成了“德”“法”课,意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为了在教材统编工作中落实这一要求,新教材将义务教育阶段原品德课调整为“道德与法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编写了小学教材共12册,初中教材共6册。

  此外,新编教材在小学和初中分别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其中,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