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1亿学生换教材,今后怎么学?怎么考?
2017-08-31 15:44:4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佘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考点变化不大,但死记硬背行不通了

  换教材,除了怎么学,家长和学生更关心的是未来怎么考。尤其是初中学生,三年后面临中考,新内容、新题型,都需要根据新教材“琢磨”。

  从目前情况看,未来的考试肯定会更“活”,把对知识点的记忆变成分析思考的素材。“历史课里都会学《马关条约》,主要知识点是割地赔款,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叶小兵举例说,以前历史教材课后题大都是名词解释,要求学生记忆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条款,但新教材给出的却是一道思考题:“《马关条约》里提出的开放商埠、允许日本投资办厂,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特区、自贸区、允许外商投资有什么不同?”

  显然,这道题需要学生有历史的宏观视野,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算是不小的挑战。

  不过,记者专门咨询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田慧生。他表示对初中学生无需太过紧张, “教材内容形式有调整,但考点变化不大。现在的教学注重分析思考,在今后的考试中也会延续这一思路。这是教育改革一直以来的目标,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了!”

  受新教材影响的不只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因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吃培训饭的教育培训机构这几天也开始忙起来。记者咨询了以文科培训见长的龙文教育。顾问表示,之前就连北京不同区之间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教育培训机构都是按照孩子使用的教材授课。“以语文为例,我们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培训主要是拼音,现在教材调整了,老师的授课内容也会相应调整。“他还表示,龙文的老师每周三都要参加培训,已经在调整教学内容了。

  新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但是编出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据教育部介绍,教材投入使用后,将专门开辟三课教材意见反馈渠道,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跟踪调研,了解一线使用情况。结合中小学教学周期,教育部还将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周期内则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教材。也就是说,教材调整是常态,学习能力才是关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