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讯 近日,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

ICO遭遇最强监管
资料显示,ICO(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s,首次公开加密代币发行)本质是一种融资行为,项目负责人通过向不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加密代币(Crypto-Token),达到为项目融资的目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ICO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人民币。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对此,七部门的通知对代币发行融资行为定性,指出其涉嫌违法。
在全面叫停之前,多机构已于近日公开提示了风险;相关责任机构已开始整治工作,而60家平台被列为重点,被要求于9月4日填表上报。为何从ICO平台开始清理整顿?对此,业内人士透露,监管层通常选择“卡口”监管,先从ICO平台开始,而不是针对ICO项目,这样更高效。
责任编辑:孙岚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