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贵州“非遗”铺就美丽脱贫之路
2017-09-17 13:42:57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杨仪 李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保护“活”态文化

  “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还存在传承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养不足等弱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曾在采访中表示。

  从文化生态入手,贵州着力于非遗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生态保护。2012年,贵州颁布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专门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了具体的规定。2014年5月又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相继出台……从单个非遗项目保护提升为区域与项目保护并重,重点在保存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确保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西江千户苗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韦一茜摄)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贵州有国家级传承人57名,省级传承人402名。与贵州“非遗”项目数量比,贵州“非遗”传承人远远不够。

  “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好多不愿意学,怕是以后没有人学了,有兴趣的就多教几个吧。”从1976年开始学习银饰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光宾说。

  “非遗”文化应根植于教育的沃土。近年来,雷山县推进“非遗”文化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校园风行。雷山民中将雷山县1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编写成《雷中“非遗”校本教材》上下册,分发师生人手一册,各班开设每周2课时的民族文化传承课程。雷山二中从2016年起在七年级部分班级每周开设一节民族文化传承课,先后讲授了《苗语》《芦笙》《铜鼓》《苗歌》等相关知识,同时编排了《铜鼓魂》《校园鼓笙》等表演节目。

  雷山县大塘民族小学的短裙苗扁担舞

  非遗的传承实践不仅要让相关的人群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持续地感受到文化多样性仍在丰富,这需结合产业发展共同作为。

  近年来,以政府引导实施的贵州文化开发已经在民间形成一股巨大合力,使得民间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举个例子,丹寨县结合非遗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积极指导传承人以生产经营性带动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电商”的新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杨雪

【专栏】十九大时光

【专题】喜迎十九大

【专栏】喜迎十九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