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速连续超城镇贫困发生率数据大幅下降

在各地区的特别报道中,五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几乎是一个必答题。
人民网记者梳理发现,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五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继续缩小趋势;中西部基数较低地区的整体收入增速远超“先富起来”的地区。
2012年,甘肃和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07元、4753元,居全国末位,近五年,两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上涨65.45%、70.21%,增速居于全国前列。新疆、西藏、青海则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上进入全国前四。整体而言,收入相对较低地区展现出迎头追赶的势头。
而在更需要产业支持、政策保障的贫困地区,随着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各地精准扶贫创新政策相继落地生效,2012年至2016年,我国已累计脱贫5564万人。2015年12月,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此后河南兰考、江西井冈山等地也相继“摘帽”。
更体现扶贫开发工作效果的是,各地的贫困发生率数据均呈现大幅下降。数据显示,安徽、四川、河北等地,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左右分别大幅下降至2016年底的3.88%、4.3%和3.89%;甘肃、贵州、陕西等原本贫困发生率高达30%、40%的地区,该数据也已下降到10%左右,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环保数据与产业数据并行“生态账”与“经济账”一起算
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I-III类水质断面数……人民网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指标不仅是该组特别报道中的必选项目,且往往与当地经济产业产值、百姓收入等数据同时出现,“生态账”与“经济账”一起算。
在经济大省,前期粗放式发展留下的环境欠账是普遍遭遇的“成长烦恼”。不伤筋动骨,难脱胎换骨。山东以零容忍的态度发起污染治理攻坚战:破坏环境既“罚票子”也“蹲号子”,刑责治污倒逼不少企业主动购买环保设备,并且进行技术改造。浙江顶着砸掉当地人饭碗的舆论压力,毅然关停了诸暨市店口镇1304只土炉,拆除嘉兴违建猪舍1500万平方米……同时,借力治污机遇,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江苏宜兴累计关闭了超千家高污染企业,却聚集了18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环保产业集群拥有10万从业人员,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在大西北,治沙不仅改造环境,还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在甘肃张掖,数十万农民通过治沙每亩地收入从2300元提高到7600元,耗水降低了45%,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路子。在宁夏,荒漠化面积、沙化土地面积在每年分别以2万公顷和1万公顷速度递减的同时,各类治沙产业产值已超35亿元。
此外,吉林、河北、湖北还明确列出单位GDP能耗这一数据,分别累计较2012年下降33.45%、21.2%和23.7%。
从各省公布的数据来看,过去五年,不仅山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更深入人心了。
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创下多项“第一”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据人民网统计,多个中西部省区市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等多项数据创下“第一”。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外贸进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至2016年全区累计进出口额达到622.9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3倍。
宁夏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近5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合同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16.8%、36%和41%。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3.8%,增速全国第一。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署名文章中指出,“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6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161.1亿元,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重庆五年来外贸总额上升23.5%,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10.76亿元跃升至207亿元,2016年,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81亿美元,是西部地区第一。
广西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博览会效应凸显,“南宁渠道”进一步拓展,4年来全区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
云南全省拥有25个国家级口岸,跨境人民币业务已覆盖8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结算额突破3700亿元。2016年,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额达124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23%。
唯改革者胜,唯开放者赢。随着中原内陆成为新的开放前沿,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带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多领域转型升级。旗帜引领,上下团结,新时期发展的壮美色彩正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