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面对中国制造2025,工程教育准备好了吗?
2017-10-16 10:47:35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政策创新,探索工程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改革政策,积极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系列质量建设中国方案,通过项目示范,创新引领,以点带面,打出“组合拳”,引导中国工程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带动世界最大体量“航空母舰”提质增速,为建设发展新兴工科,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标2025:瞄准中国制造,反思差距不足

  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创造的新产业新业态,瞄准《中国制造2025》前瞻性战略布局,中国工程教育既面临构建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新结构、新模式、新机制的要求,又面临推出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质量的挑战。报告深入分析和反思“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为中国新工科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借鉴和启示。

  报告显示,在规模与结构方面,工科毕业生供给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工科毕业生供给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适应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提升空间,区域性工科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之间的精准匹配等体量与结构上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在质量内涵与支撑要素方面,质量建设“最后一公里”有待真正落地,工程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支撑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发展等内涵要素均有较大持续改进空间。在顶层设计与动态调整方面,工程教育顶层战略设计对“2025”匹配不足,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有待增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亟待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亟待加强。

  对标2025,审慎反思自省,查找差距不足,分析深层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是未来工程教育改革走得对、走得远、走得好的关键所在。

  发力“十三五”:建设新工科,中国工程教育再启程

  “十三五”时期,中国工程教育需要以更加的自信与自省、开放与包容、责任与担当,主动对接2025产业发展目标和国家战略人才需求。报告建议,要从理念、政策、质量和生态四个方面,超前谋划布局,积极推进中国新工科建设。

  理念先行:面向国家战略,对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要,继续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的同时,面对新挑战,赋予绿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内涵,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政策导向:高校准确匹配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与新兴工业体联系,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升级,不断推进工程教育供给侧改革。

  聚焦质量:精准发力工程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细化人才培养资源要素标准和培养过程标准。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研制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完善中国特色、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落实教师主体责任,形成理工结合、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国际合作育人机制,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文化建设。

  综合施策:制定《工程教育法》,推进工程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强工程教育智库建设,培育工程教育的社会共识,完善工程师终身学习制度,强化各部门通力合作,营造工程教育发展良好生态。

  “十三五”时期,中国工程教育应当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新的起点,重新聚焦发力,瞄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人才需求,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谋划建设新工科,实现从“支撑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保持中国工程教育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推进中国工程教育再出发。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