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财经要闻  >  经济民生
搜 索
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掘新动力
2017-10-17 11:13:3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连 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当中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时,中国会比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强大,人均收入将会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当地时间9月26日,应邀出席中美大学校长与智库论坛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讲话中作出这番表述。他更在提及“一带一路”时指出,“倡议将中国与中亚、欧洲相连接,意义深远”。

  作为一位曾100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刻认识的世界级外交家,基辛格先生对中国的这些判断无疑代表着当前世界的主流认知。这种认知,自中国39年前对外开放伊始逐渐建立起来,并在过去5年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自身发展态势,不断发挥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的倡议和行动,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不断发掘着新的动力。

  变化

  提供中国方案的登台机遇

  过去5年,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在彼此对接和融合中,推动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转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大冲击之后,全球经济虽然在各国的通力合作之下逐渐走出低谷,但却再也未能重现此前的快速增长。

  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下滑的后果则是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暗疾”逐一暴露,又反过来成为阻碍经济复苏的“梗阻”:贸易纷争四起、宏观协调不一、发展失衡加剧……各种形式的“黑天鹅”事件乃至于“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

  中国的变化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增速变化看,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的7.7%下降至2016年的6.7%,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其中更有中国将发展注意力由速度转向质量的重要因素。同一时期,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体量差距正在缩小,而同日本、德国的体量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如2012年中国GDP是日本的1.57倍,但2016年这一差距则拉大至2.27倍。

  更大的变化来自中国内部。

  过去5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下行压力和困难,包括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并未停止改革的脚步,而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

  在这种整体改革的局面下,中国在这5年来积极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也出现了新的转变。

  ——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变成制度性开放。中国正以系统性的制度开放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这些改革创新既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制度开放红利,又为全球国际经贸合作新规则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向服务业并重的开放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积极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多个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并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转变。在我国完成入世承诺之前,中国开放进程始终伴随着国际“倒逼”现象,外在压力不断转化为进一步开放的动力。尽管中国已建设成为全球最为开放的市场之一,但对外开放步伐仍未停滞。

  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新思路;另一方面,是中国积极参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两种需求的对接和契合不断形成合力,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前行。

  实践

  检验中国方案的真实成色

  2017年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数据公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认为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前景已经有良好支撑。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彭博新闻社9月份的一篇报道,一家美国对冲基金因为做空中国,今年以来降幅扩大至80%,成为该行业表现最差的对冲基金之一。

  类似的场景,在过去的5年中并不鲜见。但事实却越来越清晰无误地告诉世人,当前中国通过对经济结构调整换挡提速的种种努力,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复苏积累着持续不竭的动能。

  2015年年初,经合组织发布的题为《走向增长》的各国经济结构改革评估报告专门提到,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世界银行在当年7月初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缓慢地发生变化,“正进入增速放慢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

  最具说服力的数据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整体贡献。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从贸易看,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11.5%,位列第一,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6.9%,排名第二。

  从投资看,中国2016年对外投资增长44%,达到18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点燃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巨大热情。也是在2016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2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连续5年居世界前3位。

  从消费看,今年上半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4%,提振消费的空间仍然巨大。一家德国媒体在今年年初甚至撰文指出,“一旦中国不再增长,世界就会陷入严峻的萧条期”。

  在今年9月12日举行的中国总理与主要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1+6”圆桌对话会上,与会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提出,中国“为世界经济保持复苏和增长势头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对中国经济所处方位更加深刻的认识。

  数据直观展现的内容,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水乳交融的程度。数据反映出深层面的内容,则是中国方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从钱塘江畔的杭州共识,到塞纳河边的《巴黎协定》;从达沃斯高举全球化大旗,到雁栖湖全面启动“一带一路”平台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如火如荼,自由贸易谈判持续推进……5年来,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深入人心。中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推动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公正不合理安排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