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育民、富民、惠民——贵州着力推进非遗传承发展

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的侗族姑娘合唱侗族大歌《蝉之歌》本报记者王学思摄
7天的行程,一路上大巴车不知道穿过了多少个隧道、经过了多少座横跨高山峡谷的桥梁。尽管舟车劳顿,但于每位记者而言,途中所遇见的绮丽的山水风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村寨,尤其是那些通过手工劳作改变生活困境甚至带动周围人一起就业的身影令他们十分难忘。
9月15日至21日,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贵州展开,来自北京和贵州的30余位媒体代表从贵阳出发,途经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丹寨、雷山各县和黔南州的三都县,实地探访了当地的非遗保护传承实践。
通过深入采访,媒体代表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贵州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如今正在探索以非遗保护的力量刷新人们记忆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印象。在贵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事业逐渐改变着山区人们的生活。在这里,“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责任编辑:邱浩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