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纪实
2017-10-17 17:25: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在荆楚大地描绘壮丽的非遗画卷

  湖北程河柳编邓秀松摄

  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在武汉启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记者跟随团队驱车近2000公里,深入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宜昌、仙桃等地,近距离感受荆楚大地上的古老文化魅力。

  炎帝故里、楚国之境,湖北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0项(127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非遗项目347项(546个项目保护单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71人。建立各类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实验区、传习所等560余个;湖北省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由2012年的60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600万元;非遗项目多次赴韩国、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进行对外交流参展;同时与各大高校合作出版了多项非遗系列丛书、专著等,使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此外,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联合在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2个非遗研究中心。

  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传承的经典案例

  武汉市江欣苑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将非遗展示、社区传承、居民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9月22日,在江欣苑社区的广场上,国家级非遗项目高龙的传承人正举着重95斤的龙头表演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一系列动作,让人叹为观止。

  江欣苑社区居民过去是武汉市渔业村的村民,2007年因城中村改造,他们卷起泥腿子上了楼,“高龙”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和生存土壤。如何让有1400多年历史的绝活扎根城市社区呢?经过多方努力,社区最终依托现有的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建起了“高龙博物馆”和“高龙培训部”,使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

  2012年,江欣苑社区投入1亿多元建成“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邀请54家非遗项目入驻。高龙、汉绣、雕花剪纸、黄梅挑花、木雕船模……昔日武汉最大的“城中村”社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聚集地,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说:“这样的传承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社区文化再造和非遗活态传承,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融入百姓生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邱浩

【专题】十九大时光

【专题】喜迎十九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