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供给咋增加?
市场与政府合力拓展供给面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这一说法从供应体系、保障体系、租赁市场三个方面对住房制度进行了完整表述,使“住有所居”有了更加明确的实现路径。
那么,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该如何实现呢?
一来,要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
刘洪玉认为,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要有助于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为每一类人群都提供一个可以预期的获取住房的渠道,而且这些渠道应当是“可进入、可选择、可支付、可持续”的:“可进入”就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找到相应的获取住房渠道;“可选择”就是有可供其选择的住房供应;“可支付”就是经济上可承受;“可持续”就是渠道可以长期开放运行。“有了稳定的渠道和制度,大家才会有稳定的预期,也有助于住房市场稳定。”
以市场为主,则指要更多借助企业、资本的力量来做大做优供给。比如住建部等部门就提出,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要支持相关国有企业转型为住房租赁企业。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认为,此举一方面可让国企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稳定市场租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企盘活闲置和低效的厂房和商办用房,为市场增加租赁房源。
二来,则要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有6000多万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住上了楼房,还有19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张泓铭认为,今后政府手中要保持适当多的房源,并更多发展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政府的保障工作。
保房还得保地。今年4月,住建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部分热点城市要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今年以来,北京明确,未来5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年均12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上海、杭州等地也已纷纷推出“只租不售”的地块。专家认为,住宅用地供应力度的持续加大,将有助于稳定预期、促进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记者刘志强)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门联动 道外区再拆4.4万余平方米河湖“四乱”2021/09/09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