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旭华。资料图片

黄大发。刘续摄
这几天,有两位老人“火”了!众多媒体、网站都在传扬他们的名字、挖掘他们的故事,他们就是黄旭华和黄大发。
11月1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当他回到队伍中间,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看见了在后排站立的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总书记一把拉开前排的椅子,拉起两位老人的手,请他们到自己身边就坐。两人执意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坐在总书记身边,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通过电视的转播温暖了无数人,也激发了大家的好奇,黄旭华、黄大发究竟是谁?
黄旭华黄大发是谁?
今年93岁的黄旭华是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曾有长达30年的时光一直在隐姓埋名,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年代,黄旭华与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靠各种土办法钻研着世界尖端技术。“当时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就开始干了。”他回忆说。在黄旭华与同事的努力下,1970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下水。4年后它被命名为“长征1号”,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82岁的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的老支书。他用了36年的时间只为干成一件事:修水渠。
黄大发出生在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这里常年吃水困难。当地民谣里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23岁时,黄大发被推选为村大队长。“从我当大队长开始,我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他为自己立下志向。但是,缺钱、缺人、缺技术,加上自然条件艰苦,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水渠的过程一次次遭遇曲折。直到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天渠”才终于通水,时年60岁的黄大发在村里的庆功宴上哭了。人们说,黄大发的故事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门联动 道外区再拆4.4万余平方米河湖“四乱”2021/09/09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