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考虑考虑老人的未来,我们自己才有未来”
家住皖北的徐女士平时和母亲住在一起,但因为工作较忙,她很少关注母亲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发现柜子里堆满了母亲背着她购买的蜂胶产品。此后,她又发现,家里还有商家送的“三无”净水器,号称不需要油炒菜的炒锅……她“严厉”地批评了母亲,告诉她下次不要再乱花钱。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又偷偷买了一些蜂胶,并且解释自己“头脑发热,错听了销售员的话”。
“这些销售人员,过节的时候会给老人寄贺卡,等我们上班时给老人发微信推销产品,他们简直是防不胜防!”徐女士说,自己曾经在微信里与推销员聊过,警告他们再有此举,自己就去工商局举报,但他们还是“缠着老人不放”。
“劝了好几次,也吵了很多次,都有点累了,母亲还是在买,去年买的保健品今年还没吃完。”徐女士时常思考母亲为何那么“固执”,为何不能理解自己的劝告。无奈之下,她只能安慰自己:“在不太影响生活、花钱不多的情况下,就由着她买吧。”
“可万一她又‘偷偷’买了太贵的东西怎么办?”想到这一点,徐女士又变得不安起来。
据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洪敬谱介绍,近几年,关于老年人“被购买”保健食品、医疗器材的投诉案例非常多,其中大多数案例都是商家利用老年人“亲情依赖”的心理,钻老人缺少亲情关怀的空子,“哄”老年人购买大量保健品。他接到的投诉案例,最多的一位老人曾购买了近20万元的保健品。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徐华教授认为,老年人“被购买”保健品的现象主要由3个原因所致:一是子女长期在外地或与老人分居,常年独居的老人由于社会经验缺乏,没有辨别能力,容易被“忽悠”,再加上老人缺少亲人的关怀,对于亲情会有渴望和心理需求,这让打着“亲情牌”的保健品商家有了可乘之机;二是现在子女的关注点和老人不同,老人比较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子女比较关心自身的家庭和事业,二者的关注点有很大差异性,再加上缺少交流,子女不知道老年人平时在做什么、买什么,疏忽对老年人的关怀;三是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非常大,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识别父母是否乱买保健品。
徐华建议,子女应该多交流、多沟通、多提醒,帮助父母提高辨别能力。此外,社会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义务,特别是老人所居住的社区,更应该担负应尽的责任,对一些存在消费欺骗行为的保健品卖家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和消费安全负责。
“年轻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常常陪护在老人身边,但是他们可以多了解、多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和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向老人普及,和老人沟通。”洪敬谱则认为,除了身体健康,年轻一代应该更关心父母的心理健康,多为父母考虑、寻找、创造对外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鼓励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为他们营造健康向上的“朋友圈”。
“对于自己父母的心理健康,年轻人如果不思考,不去做些什么,等到自己老了该怎么办?多考虑考虑老人的未来,我们自己才有未来。”洪敬谱说。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门联动 道外区再拆4.4万余平方米河湖“四乱”2021/09/09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