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考研热背后需要冷思考 研究生求职是否真的更容易
2017-12-23 19:58:38 来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揭明玥 李莲杰 刘思云 熊金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价值衡量

  研究生增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报考人数成正比的,正是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增长的招生计划。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虽然这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但研究生毕业生人数依然再创新高,2016年中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达56.39万人,同比增长2.3%。

  但随着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关于高学历“贬值”的论调也出现了。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董泽芳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水平提高,群众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有所提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依然很旺盛,尤其是某些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量远大于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是大势所趋,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用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现在的研究生,更不能说“贬值”。同时,将“找工作”作为衡量研究生的价值,是非常片面的。

  记者在走访校园招聘会时,多家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也都提到,虽然在入职的初期,不少单位在制定薪资时,研究生的薪资水平可能比本科生确实高不了多少,但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比如职位的晋升和薪资的涨幅上,研究生上升的空间却比本科生的更大。

  专家建议

  正确认识自己理性选择考研

  不可否认,考研是不少本科生心目中一个不错的毕业选择。但记者走访发现,坦言考研是因为“看到宿舍都考研,自己就跟着报名了”,或“受父母之命”的群体也不在少数。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应届毕业生小荣说,根据进校时的规划,他最初的目标是就业,但父母都想让他继续深造,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在5个月前,他临时决定考研,但跨专业报考自己喜欢的金融系。

  是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考研呢?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辅导员韩芳介绍,在5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中,她曾多次遇到考研一次失败,固执不找工作,而选择“二战”“三战”的学生。“学校鼓励学生朝更高的学术平台努力,但并不推崇跟风、盲目考研。毕竟这样时间成本太大,而且毕业后,工作经历也同样重要。”

  韩芳认为,读研和未来发展好并不能划等号,社会各行各业具体情况不同,除了部分国企,大部分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工作能力,而非学历。是否考研,学生应综合考量,理性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我们学校的学生读到大三时,会收到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校方会据此了解学生的意愿和职业规划,进行相应建议和辅导。”韩芳说,考研成功的学生,一般是目标明确、意志力较强、大学三年专业成绩靠前一点,且对自己定位较准的学生。“考研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几月之功。考研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很多人半路就放弃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