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3位县委书记共话脱贫策:精准施策、产业带动,绝不让一户掉队
2018-01-10 14:20: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黄俊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1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河南省滑县、四川省布拖县、陕西省柞水县的3位县委书记,介绍当地脱贫攻坚情况。

  精准扶贫,让政策落到实处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中央和各省区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破解了一大批难点、重点问题,帮助数千万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虽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致贫原因各有不同,减贫对策也有所不同,但基层群众对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非常拥护。

  “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一系列政策,只要落到实处都非常好,群众都非常欢迎!”陕西省柞水县委书记陈璇举了一个健康扶贫的例子。

  柞水县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30.2%。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柞水县创新了做法,集中救治减存量,实行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建立了先诊疗后付费制度,采取“三免两提一降”措施:“三免”就是免除贫困户的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免除在镇卫生院看病报销起付线和住院押金,免除在镇村门诊就医诊疗费;“两提”就是新农合报销比例再提高10%,24种门诊特殊慢病的封顶线再提高20%,群众最高的能报销2.6万元;“一降”就是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过去超过1万元才能报销,现在超过3000元就能报销。同时,当地实行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群众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超过90%,满意度非常高。

  四川省布拖县地处高寒山区,道路建设落后。布拖县委书记沙文说,在精准脱贫中,村路修通了,现在群众门前就是水泥路了。此外,四川省推出彝家新寨建设、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现在农村彝家新寨一座连一座,新房一排连一排。布拖县每个村都办了一所幼儿园,大一点的村甚至有两三所。3至6岁儿童学前毛入园率超过90%。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这些都是不得了的进步。农民群众感慨“像做梦一样”。

  河南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河南省要求把扶贫车间建到贫困户家门口,比如枣村乡小屯村的扶贫车间,就是设在本村的产业扶贫就业基地。60多岁老太太抽空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务工,每天能赚一二十元。想来就来,干完就回家,赚的工资买肉、买面条,觉得自己脸上特有光彩。这种扶贫车间改变了乡村社会风气,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农民自编了一首打油诗:“门口就业真好,兼顾一家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

  自我脱贫,激发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如何巧妙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呢?

  陈璇说,陕西省柞水县摸索出4个办法:一是组建党的惠民政策宣讲团巡回宣讲,开展传统文化巡回演出,组织脱贫户与非脱贫户见面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强烈愿望。二是组织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术培训,传授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基本能力,引导他们争做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有技术的新型农民,鼓励他们敢想敢干、能想会干,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三是改变以前给钱给物救济式扶贫的模式。全县所有村都建立了爱心超市,所捐的款物都放在爱心超市里。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村规守纪、村民自治和脱贫攻坚5个方面的实际表现,对贫困群众打分。贫困群众凭积分换取相应钱物,形成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新风尚。四是树立学习典型,制定新的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以及村民议事会,形成了“一约四会”制度,设立红黑榜,评选道德模范和脱贫攻坚典型,树立求富求美、向上向善的乡村文明乡风。

  沙文说,为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内生动力,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要求。布拖县围绕这一主线,设计了4项工作载体:一是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每个贫困户家里要选派一人开展相对封闭的集中培训,提高他的语言表达、政策知晓、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争取让每户家里有一个明白人。二是“小手牵大手”。贫困家庭子女在学校接受好的言行教育,回家以后影响大人,让大人转变观念、转变行为习惯。三是以购代捐。取消简单的捐款,要求贫困群众生产特色农产品,帮扶人或者帮扶单位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四是农民夜校。由驻村第一书记主办,每周办两期,讲政策、讲技术。

  三位县委书记说,现在贫困地区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