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过去了,“长鹰梦”迎来新腾飞。
成功背后的奋斗与奉献
三代人,一甲子,北航无人机研制团队就是在不畏艰险、创新创造、奋斗攻坚、无私奉献中走过来的。时代的发展,对捍卫国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无人机必须实现从中近程到远程、长航时的跨越。2000年,这一历史重任交到了新一代北航无人机团队的手中。
大幅度提高无人机性能,注定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荆棘路,一开始就困难重重。无预研、无样机、无参考资料是研制长航时无人机面临的最大难题。总质量师郭宏说:“很多人都是学校里的老师,没有型号研制经验。2000年那会儿,别说‘做’飞机了,‘坐’飞机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本科刚毕业的张翠萍都没见过无人机,只能从零开始,摸索着做建模。大家废寝忘食地看书查资料,一次次彻夜讨论、一遍遍修改设计方案。最终问世的无人机,外形和最初设计稿有天壤之别,这是数不清的图纸和数据堆出来的。
为了实现无人机全疆域到达,团队开始研究提升“长鹰”系列的高原高空性能。2013年,川西某高原机场,低温、低压、缺氧的环境下,飞机发动机启动很困难。团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反复试验。从前在平原上三个人就能拖动的测试设备,副总设计师田波和四位同事累得气喘吁吁也难以为继。拼了两个月,终于研发出了全新动力控制模式的发动机。“能即时发动,承载能力不降低,跟低海拔一样了。”副总设计师马铁林很自豪。
“长鹰”高原型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有源/无源全天候信息获取,通过搭配光电设备与雷达,解决夜间或雨雪天气无法成像的问题,也是一项首创。
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但无人机要飞起来,只能上跑道真操实练。2002年,团队驻扎到河北省一个废旧的营房,在附近某留守机场试飞。“条件非常艰苦”,如今已是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的王养柱感慨万千。当地的水碱性很强,衣服洗完发白,肥皂不出沫,废弃了快20年的营房没有暖气,“冬天在屋里待不住”,睡觉戴帽子还冻得哆嗦。但这些困难丝毫不能打消团队攻坚克难的决心。每天工作11小时,周末无休,一些骨干一年里有300天奔波于外场,“回北京反而成了出差”。
2013年,团队到了川西高原,4000多米的海拔带来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水烧不开,饭做不熟,晚上睡不着。国道318路况凶险,可大家每天要驱车几十公里往返于驻地和机场之间。长航时无人机一旦启动,两天两夜的时间里一直得有人盯着,数据下载又要花上和飞行一样长的时间。型号副总师丁文锐回忆,那年川西高原9月就开始下雪。“机库特别冷,但是技术人员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进度,连夜分析数据。”
向锦武说,北航无人机团队一路走来,诠释了“祖国的需要,北航人的选择”的内涵。正是对国防与军事现代化作出了大贡献,让“长鹰”系列无人机再次得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时至今日,在祖国各地,在能提供极端气候条件用以试验的地方,北航无人机团队仍然驻守着、研究着。每次型号胜利完成,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开始。
谈到自己,向锦武总是轻描淡写,但对团队成员艰辛攻关的点点滴滴,他却如数家珍:“我们会始终坚定创新自信,不畏艰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1日08版)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兰区: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园难”2021/09/07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