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中国梦实践者]王传喜治村记
2018-01-22 15:58: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管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常德宝摄

  每天与每天一样,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代村每天大清早就开“两委”会。春夏秋早上6点,冬天早上6点半,“两委”班子准时召开例会。

  每天有每天的不一样,就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代村“两委”每天都汇集新信息,研究新情况,部署新工作。

  2018年1月14日,星期天。

  中国。山东。兰陵。代村。

  天还不亮,星光闪闪。

  路旁的绿化带上,还可见残雪。

  王传喜,魁梧的山东大汉,迈着大步,走在静悄悄的宽阔街道上,胸前的党徽闪着金光。

  小汶河还在沉睡,鸟儿还在沉睡。代村服务中心,却早早地被上楼的脚步声唤醒。远远就可看到楼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字,闪耀着光辉。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和班子成员,把例会开得热气腾腾。

  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例会一坚持就是19年。

  这坚持,推动了代村发展和巨变。

  这坚持,生动地诠释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这坚持,形象地阐释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老先进成了落后村

  兰陵博物馆就在代村附近,丰富的馆藏,是历史长河中跳动的文明浪花。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就做过兰陵令。代村是千年古村。

  岁月会穿行在各种情形下,不会独行在清平、明丽中。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代村的时光隧道,乱象丛生。

  小汶河成了臭水沟……

  骂街的,打架的,不孝敬老人的……

  偷鸡摸狗盗家具的……

  这些恶劣的影响,仿佛在为荀子的“人性有恶”提供着佐证。

  代村,城乡接合部的一个大村,上访的越来越多。县里关注,乡镇着急——

  代村怎么办?

  380万元欠款和126张传票

  31岁的王传喜上任。

  好友劝他:“村干部不好当。您有车开,有钱挣,别去活受罪!”

  他却信心十足,想大干一番。

  他从小在这个村子长大,感受了不少自豪。代村是多年的先进村,如今却成了垫底的落后村。

  他要再创代村辉煌!

  1999年4月13日,王传喜上任,没有传喜,却有传票,4月15日就接到法院的传票。

  村里欠债380万元,大半年的时间里,共收到法院传票126张。

  交不起水电费,三伏天全村连续被停水、停电一个多月。

  难题的海浪一次次冲击着礁石,他能有礁石那么顽强吗?

  近万个木桩树立起了威信

  王传喜与村委成员一起开会,把问题找出来。这一找就找了80多条。而老百姓意见最大的就是人地不均,地少的户一人只有三分田,地多的户一人能有两三亩。

  “那就从群众最关心的下手!”王传喜要啃硬骨头。

  这是好事,但办不成。让地多的往外拿地,那不是要他的命?!

  王传喜理解大家的顾虑,但不豁出去,难题解不了——干!

  辛苦量出的地界,打上的木桩,好多被拔了,不知去向,剩下的也是东倒西歪。

  王传喜的妻子刘会芳说:“咱小日子本来过得滋滋润润,现在闹得鸡飞狗跳。快别干了!”

  “不能半途而废,没什么可怕的,天塌不了!”

  她知道丈夫的“犟劲”,他想干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她以死相逼:“不能干,就是不能干,你再干,我死给你看!”

  王传喜说了句“我没有退路!”转身出门。

  刚出大门,就听屋里一声闷响。他感觉动静不对,急忙返回,农药味扑鼻而来。

  “会芳,会芳……”王传喜抱起刘会芳,大声喊着,往外跑。

  幸亏抢救及时。

  有班子成员劝:“地别调了,再闹出个三长两短……”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拳要是打不开,我们这届班子别再想有号召力,别再想干成事!”

  这是2000年,正值割麦子庄稼腾茬,时节不等人,王传喜当即决定成立后勤组,给老百姓又发草帽,又送水送饭,又插空给老百姓做动员工作,村干部和村民小组成员吃住都在地里。

  再测量,再计算,立下近万个木桩,划定地界。

  终于,地分成功了!

  那一个个木桩,立的是正直,立的是公平,立的是认真,立的是热诚,立的是一心为民。

  那木桩树立起了威信!

  两个男人的泪水

  兰陵是大蒜之乡,人们爱种蒜,爱吃蒜。从小就喜欢吃大蒜的王传喜,吃蒜不怕辣,做事不畏难。

  已经攻坚——分地,又要克难——拆迁——这可是号称“天下第一难”。

  对旧村的现状一次次摸底,一次次研究补偿政策。

  代村制定出十年建成全面小康村庄总体规划,迈开实施的步伐。

  村民路子多,找到县里的、市里的,找到济南的北京的,打招呼的不断,要求各种各样……

  王传喜坚持原则:“拆迁不动摇,政策不调整,一碗水端平。”

  这拆迁叫王传喜有苦涩,也有感动。

  2012年,代村对沿街楼拆迁,拆到了县城南环路边的付青泉家。

  两层楼,七间屋,600多平方米,盖起来不到10年。

  付青泉是干建筑的,盖楼用料好,房子质量好。

  房屋出租,一年就有七八万元收入。

  这样的楼房怎么舍得拆?

  僵持好久做不通工作。

  有一天,王传喜把付青泉约到办公室交谈。谈了好多,好多,到了下半夜,还在谈着。王传喜动情地说:“为了全村这个大局,您就拆吧。您在外揽工程,需要我帮忙的,就说……”

  “拆,明天就拆。”

  付青泉回到家,拿两瓶酒到了楼上,他往地上浇了杯酒,泪水流了出来:“我的楼啊,您也喝一杯吧,我陪您过完最后一夜……”

  付青泉走后,王传喜关上门,哭了:“老百姓太好了,太好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